上一篇 | 下一篇

适俗与低俗

发布: 2009-7-09 16:05 | 作者: 张婧 | 来源: 吉林日报 | 查看: 596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J Fer2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t/qS}V

(Z\-uR:M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WS-Tx&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8wiWb

%Lr-?M1?B s&b^&xu+S-s$x  (张 婧)春晚演出小品《不差钱》后,小沈阳火了,让人们禁不住用“红人”来形容他。一夜成名,给小沈阳带来诸多的快乐和烦恼,也让他成为人们谈论的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学院派的一些人对小沈阳的表演形式、演出内容大加批驳,说他太俗、媚俗。笔者却认为这种批评过于简单,其实小沈阳的表演只不过是适俗,是迎合了大众的精神愉悦而已。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Bq8{*HRn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8mF%x?fI/?

  小沈阳出生在东北农村,为了生存,父母在乡亲们鄙夷的眼光和质疑声中无奈地将他送到铁岭民间艺术团学习二人转。凭着韧劲儿和闯劲儿,2001年,他参加首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获铜奖,2006年参加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大赛获季冠军。其实在2009年春晚之前,小沈阳已经是东北地区小有名气的二人转演员了。小沈阳首先是一位二人转演员,其次才是一位喜剧小品演员,他的表演承传了二人转的很多特点。二人转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发展成熟在民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艺,因此,将它称为“乡土奇葩”绝不为过。关于它究竟是曲艺、戏曲还是歌舞,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及独特的表演程式正是其魅力所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东北特色的小品、影视剧、歌舞的流行和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表演和内容的本土性、传统性、草根性,迎合了一般大众的世俗情调和审美情趣,颇具浓郁的东北俗味儿。小沈阳的二人转表演和喜剧小品的表演等也就是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土”与“俗”。

},B9p+Qu0r7TL]

`T3ikb^F5|G  余秋雨说:“世俗才是文化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因而他力挺小沈阳。实则小沈阳演出的“适俗”在于他传承、融合了二人转的喜剧精神和世俗情调,同时还借鉴了二人转夸张的艺术表演。二人转是形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的一种俗文艺,观众看它是为了找乐子。小沈阳的浓妆艳抹,戴发夹、着短裙、娘娘腔、纯模仿、爱忽悠的表演,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压力过大的商业社会所需,通过搞笑来娱情,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他不应该被一些文艺批评者抽丝剥茧,说得体无完肤——有人甚至说:“小沈阳的俗,导致了中国文艺‘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的缺失。”其实,小沈阳一人并不能代表一种文化,也不能左右一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他的成名正如赵本山所说:“是大众对艺术的宽容。”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4M? Y}g7Uk

/k#u7X.g,}g:c  小沈阳的迅速走红有师傅赵本山支持的层面,也有适俗的层面。何庆魁曾说:“二人转被承认得晚了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任何一门艺术都生于民间,兴于民间,最后老于庙堂。二人转推向全国正处于兴于民间阶段,带着半生半熟的鲜货状态,很土,很野性美,闯过来,一下子就被人接受了。文化这东西落地生根,谁想把它弄绝迹是不可能的,能保留下来的东西肯定都是好的,普及东北文化,实际上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贡献。”小沈阳也是这样,在适俗中成长,在草根阶层中成熟,他的表演需要创新,更需要时间的积淀,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通俗的当成低俗的扫掉!”

3r,doxdin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LW/u&~

 

LY3C'L^3ce

TAG: 二人转 小沈阳 赵本山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