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最后的释比

发布: 2009-5-25 23:34 | 作者: 王曦 唐建光 | 来源: 中国民族报 | 查看: 734次

xt8bx5Pr  

['s#m k g

一个释比就是一部羌族史。或许,即使没有地震,已经消逝的释比和日益稀少的继承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1\g0`M](M zj:KC9sb
也正在使羌人的文化记忆,一环环地断掉。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在
:TJ lS-vz-S其中还是起了很大的加速作用。谨以此文献给震后幸存的羌人,献给羌人中――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 Qx"|lZW

  最 后 的 释 比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z:{Wq:I2c:s

  

R Y{.a-@e0{

  释比“下油锅” 余茂智 摄

$q'V4V*o d

(M-l(t|,_Lo(q  羌族有一首流传千年的诗歌《择吉波格》,诗中唤做择吉波格的男子,智勇双全、仁义并重。而学习如何成为一名释比是他融会贯通、成为全才的最后一道关卡。释比在羌人心中就有着这样超凡的能力和崇高的地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A'{A)N|f*t9t

h8} R$P*hX  2008年5月15日,汶川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高荣金骑上自行车,独自前往汶川县城10余公里外的萝卜寨,寻访那里释比的下落。据震前统计,汶川县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羌年、羊皮鼓舞。高荣金必须尽快弄清它们的损失情况。但他更为关注的是人,“人在,文化就在”,他说。在没有文字的羌人中,千年来,释比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羌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据阿坝师专副校长、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兴龙等人的震前统计,阿坝羌区现仅有释比48人。

U jn,a!Y!{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I8R hS#M;g

  高荣金必须找到名单上的每一个释比,确认他们的安全与生活无虞。但还是有不好的消息传来,萝卜寨的张富良、龙溪乡阿尔村巴夺寨的余明山,加上茂县的一位释比,已有3位释比在地震中故去。

(H,BNuE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R.jObV.y

  据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阮宝娣的调查,震前所存的40多位释比中,只有很少部分精通释比唱经、法术、咒语、占卜等全部释比内容,并通过“解卦”成为真正的释比。从这个角度来看,羌族地区真正的释比不超过15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V#J r:d y

!GhRV&y8I  在阮宝娣所调查的这15人中,有两人已于近年去世,加上地震的损失,释比越来越少了。

(HL?J#P%n

8C:G\6P q)G/i D  羌人谷之忧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czbl#oi

q(NG;W(De  74岁的朱光亮和60岁的余世荣,都来自龙溪乡阿尔村巴夺组。龙溪位于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的龙溪沟内,西连理县桃坪乡东,西北两面与茂县接壤。这里的9个村500多人,居于龙溪沟两侧海拔1500米至2800米的高山上,绝大多数都是羌族。因山高沟深,这里的羌文化保存得较为原始。在地震前,汶川县曾规划将此打造成一个将羌文化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的“羌人谷”。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a$dS4t3LdB[:vA`

:U"o0}m+T Z  龙溪因释比聚集而著名。阿尔村的巴夺寨位于龙溪的最深处,寨前立着一块石碑“释比文化传承地”。汶川文旅局的官员说,相较于茂县等其他羌区,释比文化是汶川的特色。仅在龙溪乡,由政府登记在册的释比19人,其中巴夺就有9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EN/bB o/p(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4`y.r)r`iE!z

  正因声名远扬,几位来自龙溪的释比被聘请到萝卜寨表演。余世荣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主持篝火晚会,或为客人表演一些羌族歌舞。身为释比,他们对于外来的客人,有着足够的神秘感。但释比们从不向客人表演那些“通灵”的法事。失去了神圣性,“法术”也就不灵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s/sy;Ra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2{xI$v*t~fR#I/P-_

  不做法事的时候,释比就是普通的农人,种地为生,安稳度日。但地震后,释比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后的出路在哪里,是他们眼下最忧心的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Y]P!W-[3f%m

@h'T:\E  最后的释比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_C ~xcX9l

!I8h c(@}~vKN  不过,释比们遭受的厄难,并不仅是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羌族。即使没有地震,后继乏人也是释比传承面临的最大危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K'J7O$^ `

9L\5c:t1l:\?  释比均是通过父子或师徒相传,多为世家。今年34岁的杨俊清早先师从外公余明海,2006年11月去世的余明海,时年94岁,是羌区最负盛名的释比之一。

nz],S/kwt_

k c$Kn"B#IB,n  杨俊清从十几岁开始跟外公学习,学艺时间已有10余年。像杨俊清这样矢志于释比学习的年轻人,在羌区已非常罕见。阿坝师专副校长、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兴龙说,他们调查的48位释比,绝大多数已没有传人。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阮宝娣的调查显示,存世的40多位释比,比较全面掌握各种民间信仰仪式和释比唱经内容的仅有10人左右,9人在70岁以上。其中4人有徒弟,均是其弟或子孙,但均没有学会出师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6yY @7@^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z4D m}sfa

  以羌锋村为例,上世纪50年代有4个释比,60年代3个,70年代还有两个,而现在只有一个,即70余岁的王治升。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H)o!r;F/r l)|$['k(U

7Bk6F4wCl  年轻人不愿学做释比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更多地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比上一辈更不相信这些传统的“法术”。虽然他们仍然服从寨子的规矩,节庆或是婚丧,仍然会请来释比做“座上客”,但对释比们的医术或是法术,年轻人则不那么相信了。

0P7N Pr |V

8^f\7x,n|9V6{  释比后继乏人,使得羌文化的传承问题非常紧迫。外界开始试图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对释比文化进行记录和整理。从2002年开始,国家民委启动了《释比经典》的收集整理项目,由陈兴龙和30多名合作者承担。他们寻找到每一位在世的释比,用国际音标对其唱经进行记录。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3ydy1Jm0jy7w: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DO8B!OZN

  陈兴龙说,释比经典的收集整理之难,一是在于其千百年来均是师徒口耳相传,相传日久,隔一个村寨的叙说都可能不一样;二是在于多数释比经过“文革”之创,心有余悸,依旧担心此类东西被视为封建迷信,或是担心唱经和咒语外传,会影响其法力。因此常常念到关键处,声音就突然小下去,让听者难以辨清。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4EG9z,SC,TD`

DPm&\L)K  “这些经文,一代代死记硬背下来,其中许多唱段是古羌语,有些连释比本人也不解其意,只是照记忆念出。记录者必须上下古今比照,才能一点点释其本义。这样一点点记录翻译,到地震前,已有200多万字的资料被整理出来。然而其间已有多名释比去世,包括余明海和龙国志,他们头脑中的东西,还未来得及讲完。”陈兴龙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lN~)m I"\QH#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cY7@9N*Xg@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王曦 唐建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vOX,h;hw

K!y NP4Z.j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XY2O nh$y.I

TAG: 传承人 羌族 释比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