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刘志琴]从民俗考察社会思潮

发布: 2009-5-23 18:09 | 作者: 刘志琴 | 来源: 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5-10-28 | 查看: 1364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Z+mSa2Wvb%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7sZ,f+Q|;@6{
  从今年春节伊始,大报小报连篇累牍刊载猴年风俗的情景记忆犹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决定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场规模盛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在去年启动。与此相应的是,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绳结,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赢得“中国结”的称誉,走红中国市场;唐装的兴起,使冷落数十年的中式服装走出低谷;奥运会徽以甲骨文和印章的古风,组成现代最前沿的象征图象;昔日原始的制陶工艺,如今成为时尚的陶吧;情人节送玫瑰花本是西方时尚,今年北京时兴送香草,这香草对中国人似曾相识,因为从先秦《诗经》中就屡有所见。种种民俗景象的复苏,说明已消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旧风遗俗,说不定又卷土重来。这来自民间的、传媒的、市场的自发趋向,表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民众的热情关注。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po(lw

%]E!cI!}EB(py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现象,说明民俗性的风物比某些物质产品具有更为坚韧的传承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旧民俗的重新活跃,受之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这是无形的手。问题是,为什么这只手在新时期又托起旧民俗? 而且乐此不疲,愈来愈加热衷。  

3p{J ` V dPB6s C

YoR6l$\8F:R m!A  当然,时下流行的民俗产品已不是简单的复旧。唐装并不是50年前的旧模样,变连袖为外接袖,更加符合人体剪裁;中国结,以前只用绳索简单编织,现在配上元宝、花卉、图像,有了复杂的组合,融入现代人的祝福;香草也不是《诗经》中的荑草、香椒,而是迷迭香、薰衣草;陶吧中的原始手工艺,从谋生的体力劳动变成现代游客的休闲活动,形式依旧,性质全非。这历历在目的民俗事象,似旧非旧,与原初形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民俗的再现并不是原样的复制,而是推陈出新,民俗要有生命力还要靠不断地运作,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和崇尚, 中国本是文化大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遍布神州的文物遗存,还有那56个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视野,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b.~h.N9I[

!x;f9uTn/D%`I)['{  风俗本是生活行程的历史积淀,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新陈代谢,消逝的风俗民情对今人犹如童年的梦,遥远而不再现的种种事象,在想望中分外亲切,民俗就能唤起这份珍贵的回忆。正如人类天生有追根溯源的特性一样,对民俗也有自发的怀旧情结,尤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当人们为转瞬即逝的现象而眼花缭乱的时候,更期待从旧日风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这一景象不仅使民俗成为新世纪文化的重要资源,也给社会史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挑战。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Qi W nM}/X0x.r

)FHW;G8}s9m(v6\  民俗事物的红火,证明了一个预测,早在上个世纪末,未来学家就断言,21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这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一切与人类生命、生活、发展、休闲、娱乐的商品和文化产业,都将在新世纪获得高度的重视和长足地发展,民俗风物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潮的反映。 

v3Y9l:L;rG%B

r$a8b6r1?j-E  历来对社会思潮的考察都着眼于观念或是文本形态,出于文本的观念由于经过知识精英的提纯,与五彩缤纷的生活相比,总是黯然失色,所以歌德一句,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树,被认为是至理名言。也因为用概念、范畴来表述见解,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民众的体验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生活中涌现的群体性的趋向,直接抒发了现实的喜怒哀乐,与民众情绪息息相关,得到众多的响应与附和。甚至成为社会的热点。所以,比观念更具有群体性的是非文本的风俗时尚,这是民众生活、行为、情感和心态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模仿,此行彼随,你唱他和,相染成风的趋向。它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中传承,又因时顺势,时隐时现,传承不绝。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8\cj+B"X2li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Q&@5a+c/M/q0Y q0M

  一种观念如果没有民众性的传播,就不成其为思潮,只能束之高阁,凡是思潮不能没有民众性。民俗,是历史留存的生活形态,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风俗习惯的传统,人类文化有多久,风俗就有多久。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形形色色的风俗表现。不论在哪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也不论风俗的表现千差万别,只要有生活就有自己的风俗传承,这是约定俗成地被本民族所认同的生活样式,很容易为民众共享和传播。因此萃取最有民众性、典型性和连绵性的民俗现象,予以历史地解析和评论,是考察社会思潮的最佳视角。 

a;K0J1J'C4G

_e!\;f&W6`&N$X  以河南人常用的方言“中”字来说,这是两者对话中问和答的常用词,以“中”抑或“不中”来表示对不对,行不行,成不成的意思,这是答话人对提问者是非对错的回应,该属于价值判断。“中”是什么? 它的原意乃是方位,古人习惯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表达地域和空间观念,“中”即是中心点,不论是中间、中心,都是相对于东西南北地理位置的标志,这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形成的地域观念。黄帝起自黄河流域,地处中原地带,对周边地区处于中心的位置。“中”,在《幼学琼林》中释为,“属土,其色黄,古中央帝曰黄帝。”五方氏族聚会,古语称“五龙聚会”,黄帝居其中,这也应该是地域概念,但《易经》却解释为:“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正中”成为“天位”,这“天位”犹如天空指示方向的北斗星,据《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河南地处中原地带,华夏族的中心在河南,河南的中心在新郑,新郑的中心在具茨山,这具茨山乃是黄帝的出生地,是中心的中心,“正中”。所以在这山的中央立了一个石碑,上书“天心”两个大字,表示这“正中”即“天心”。  

7B9q |Z7v@n

l}&H%aA*O\~ C  这“天心”虽是现代人所题,却言出有据,《尚书. 咸有一德》云: “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中心,即天心,天心即天位,在这里“中”字已超越地域观念而成为临制四方的权位观念。由此可见,这“中”字从地理位置而成为价值观念,首先是因为黄帝在与其他氏族的联合中取得中央共主的地位,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一个方位词成为价值判断语。  

7e(~:Y$[v#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G bLCrz I

  至今举国上下唯有河南一地有此方言,因为唯有这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五千年来这一方言传诵千古而不衰,至今仍活跃在河南人的口头,成为河南话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方言,正因为这是古代华夏族心态和思潮的反映。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 Tp X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s5`0wo1Kz&H#u@'e

  逝者如斯夫! 这一切都成既往。如今的河南人也不再拘守华夏中心主义的观念,可积淀数千年的民俗,像化石一样沉积在方言中,也为现代人理解历史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思路。

"z-]:Ga0@+n

E^ipf0k  (来源:《北京日报》)

-zV#W&oy$uT|*D

TAG: 民俗 社会思潮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