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同仁堂的新出路:融入高科技

发布: 2009-3-13 00:32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民俗学博客 | 查看: 540次

同仁堂的新出路:融入高科技
j;c&u/L6vO
1q&Z1d1_6H U X搜狐IT  2009年03月12日17:28 来源:北京科技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YE5r:p,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vr _*td
  这里看不到石头碾床、铡刀和筛子,也看不到压汁的木压凳和生产大蜜丸的搓药板。宽敞明亮的厂房中,其实见不到几个工人,各种中草药原料通过混粉机、制粒机、压片机、包衣机的加工,从流水线的终端“走”出来时,便是人们熟悉的牛黄解毒片了。
R/n&?(q&mXH"|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l'Wb3Hm$Ew Xb
  日前,记者探访同仁堂位于北京亦庄的生产车间。2009年2月,同仁堂及子公司同仁堂科技,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联合批准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I/n}2jy{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rF![T!C,Ce VT
  说起同仁堂,下一个连带的关键词总是“老字号”,于是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的还是如同电视剧《大宅门》中那般原始手工制药场面。
V9nVX j+Q
B b(F)r/\?p  在繁华的崇文门新世界商场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中,同仁堂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田瑞华告诉《北京科技报》:“同仁堂的科技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彭真市长,非常关心同仁堂的发展,几次找同仁堂经理乐松生谈话,希望对中药剂型进行改革,方便人民用药。1952年,乐松生邀请北大药学系教授郑启栋成立了‘国药改进研究室’。经过反复摸索,银翘解毒片、香连片、女金片、黄连上清片等于1953年研制成功,结束了中药只生产丸、散、膏、丹的历史。”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N!g i5aes'W5f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 C'tR%PJ[F#r0C
  然而这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都对中药剂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田瑞华说,与蔬菜水果一样,目前中药材的种植也面临着土壤中重金属超标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比如2006年,中国出口到英国的部分“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被指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易导致肾衰竭,类似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中药走向国际的脚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mPq@4}FJF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r`K?s},Q N;s
  为解决这个难题,同仁堂在全国建立了多个专门的药材种植基地。如吉林的人参基地;河北的黄芪、柴胡、板蓝根等基地;山西的党参基地等。基地全部建在远离生活区和工业污染源的地方,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保证了药品的质量。
7n5YH^ [m
n{%PzVXM  以前,中药材原料的鉴别主要靠老药工“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来完成,效果完全取决于工作经验。比如牛黄的鉴别,用口尝或用舌尖舔,味先苦而后转甜,有清凉感直达舌根及喉部,则为上品。而用大黄、黄连粉、鸡蛋黄浸胆汁染色制成的伪品,一般都是味苦不回甜,无清凉感。如今,为了增加鉴别的准确性,在人工的基础上,加入了理化手段。比如金银白花蛇,可根据紫外吸收光谱的差异进行鉴别。正品与伪品——赤链蛇、水赤链游蛇、金环蛇的测量值均不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u(_&dDG l

jcF+g9i i\k  与此同时,在中药生产上,过去大多依赖手工制作。比如蜜小丸,要先用铡刀把药材切成段,接下来用石碾床和乳钵磨碎,再用筛子把磨碎后的药材筛细,然后把几种磨碎后的药材与蜂蜜混合成药丸,再烘干,最后手工包装。这中间,药材混合时的粘稠度等都依靠老药工的经验把关。一方面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另一方面难以实现标准化,且存在细菌污染的隐患。
9H,m7{(r u;X
k6\:XiH3c+Hv'eP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同仁堂与制药机器生产厂一起研究用机器来模仿人的工作。现在蜜小丸的生产完全是自动化流水线:首先粉碎机把药材粉碎,然后混粉机把各种药材按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通过压丸机直接把混合后长条状的药材压制成大小一样的药丸,然后再进行磨圆,接下来,这些小丸被送入微波干燥机中进行烘干处理,处理后变得光滑圆亮的小颗粒经由出料口进入塑料瓶中。装瓶可是大有学问的,它们由电脑操控的光电仪计数,整360粒装进一瓶,最后包装检验出厂。
4r-Q ~u}C$@
/AHHx-sz0M8u  由于药材在整个过程中都依靠传送带传递到下个工序,所以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往仅烘干环节就需要24个小时,现在微波干燥机只需两小时。此外,自动化流水线也把人为污染降到最低。在产品检测上,过去主要凭感觉。比如六味地黄丸,以前的检测指标就是“圆、亮、光、齐”,标准模糊。现在则采用电子仪器对包括微生物、水分、重差等十几项指标进行检测,确保了产品质量。
e-rx4g"DuHDq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a"CV;}TU_0\I
  但在引进科技元素时,同仁堂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引进德国灌装机器时,由于这种机器是按照质地较清、较稀的西药针剂来设计的,因此在灌装较为粘稠的中药口服液时,往往会出现破损。于是同仁堂与德国厂家几经沟通,调整了灌装速度,使灌装瓶口焦糊现象消失,破损率大大降低。
nk e t(A I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cOSEl`L
  对于同仁堂的科技革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峻山非常支持。他告诉《北京科技报》,采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只是将中药的生产者由工人变为机器,但生产工序并没有改变,也因此不会影响到药效。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x8hS tR2nJ2L

n_*O)k5sfO+n0U  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告诉《北京科技报》,老字号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守护住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同仁堂而言,这笔遗产就是传统的制作工艺。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原始工艺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药业的需求,那么究竟该如何在传统与科技中寻求智慧的平衡呢?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1RC`+~,B|q R5U_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g'M,{n7t
  同仁堂显然有自己的准则——有些“人工”坚决不能省略。比如安宫牛黄丸,每丸只有3克重,所用的牛黄、麝香也都是细贵料。制作时,就像捏橡皮泥一样,料和丸数都是按比例规定好的,一次配好的药料只能做1万丸,少1丸、多1丸,都要重新做。机器切割难免产生误差,且从第一个误差出现开始,便无法终止,最后生产出的丸数势必难以精准,因此至今都采用人工。
F4x%@IUt)D[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k#}~v~m[
  与此同时,同仁堂一直精心培养有经验的传统技师,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延续工艺。每年,有价值上亿元的药材都通过这些技师亲手鉴别。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9a]:{QJ,R

3v*Rn cp Rl9K [dg

TAG: 老字号 高科技 同仁堂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