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郭军宁]中秋节拜兔儿爷

发布: 2008-9-11 05:02 | 作者: 郭军宁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9-9 14:20:34 | 查看: 827次

中秋节兔儿爷

(u8l6BRdO.uE

郭军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O6tn ^&At1L!Y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S7v.lx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VG6D%fx


W&^l1~f#Q
)Q9h~y.Ap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a-KS,]fxx{1f
     小白兔向来是孩子们的宠物。雪白的绒毛,通红的眼睛,樱桃般的小嘴,长长的耳朵,还有那灵巧的长腿和安静的性格,着实令人怜爱。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Sa*I1{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fWx
     如今很多小孩都有养白兔的经历,但是他们大都没有见过泥塑的兔儿爷,不知道过去每到中秋节,人们总要往家里请来兔儿爷,放在案上祭拜;也不知道兔儿爷还曾是孩童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他们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温顺的小白兔怎么会变成爷爷了呢?
#N$E]3]Z$\l%l
@$d@s:Sm/FC{L*^     这个事要从中秋节的起源说起。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d)X4eN

[-g1R;f t6B(n X'R%H     所谓中秋,是因为每年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这一天往往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当空圆月,皎洁明亮。古人在这一天要赏月祭月,逐渐形成习俗。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U2`/QN{:dc%~^H
     祭月所祭的诸神与神物中,人们最早祭拜的是玉兔。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3b]| {HQ1vu4|~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hXaq
     《楚辞》时期便有了关于玉兔的传说。屈原的《天问》中有这样一句:“厥利维柯,而顾、菟在腹?”顾指蟾蜍,菟就是白兔。其意是蟾蜍、白兔在月亮的肚子里,他们是怎样登上月宫的呢?到汉朝,出现了玉兔捣药的说法。在汉乐府《董逃行》中,说月亮当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成仙。在晋朝,傅玄的《拟天问》中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一句,说明当时社会也流传这个典故。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M;}"{{6O.Nv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G3Pd4o*_#D
     那么,白兔是怎么上的月亮?说法有三,其中一个版本讲有三个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和猴子都拿出食物接济老人,唯独兔子没有,但兔子对老人们说:“你们吃我吧!”随即跳进烈火。神仙们大受感动,就将兔子送进广寒宫。嫦娥来了以后,兔子被玉帝赐为俾女,相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aV:a0}nmP0o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Yf r,hj|
     明朝时,玉兔的传说故事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说是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人患病,久治不愈。嫦娥见此情景着急难过,就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玉兔变成一个美丽少女,她挨家挨户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她,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又像个算命的;一会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还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瘟疫被清除之后,玉兔就悄悄地回到了月宫。
*m"o r[f&Li
Y%NJ)KV8_     有了这个故事以后,拜祭玉兔的习俗就从皇宫走进民间,玉兔才真正成为黎民百姓祭拜的对象。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R.C3Y;h,S.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mg%A9??/aB;p
     祭拜玉兔最初采用的是月光纸。明朝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8月15日祭月,共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祭月结束后就将月光纸焚烧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e?n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p2xbx7F0TZ
     前面说到的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t^j U`!OT(n,b/lf5@
-b'EEpa.O7x@c'o     物变星移,沧桑巨变。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破坏汉族这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红红火火。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出京都后恰逢中秋,她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就举行过祭月之礼。清人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写道:“晚饭后按照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读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看出,清代宫庭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s1Iw| _{xrI:s-^
im vS8wz     民间的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显得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又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家庭主妇准备拜月,打扫房间布置祭台,小孩子们则期盼大人请回个把兔儿爷,拥有一个喜欢的玩具。
y nmI\Q;B*y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NV(fW
     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这时的兔儿爷已经人格化了,工艺相当精美,成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品。大长耳朵,白面红唇,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而生动。他们中有扮成武将身披战袍盔甲的,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有骑着老虎、麒麟、孔雀和仙鹤的,有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匠、鞋匠、卖冰棍、卖茶汤的。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都能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叭嘴”,会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它的身体里有一根线连着嘴唇,用手一拽,嘴儿一张一合,声音就出来了。他们是祭台上的膜拜对象,但实在又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u8M B$T0u
*PK:S7E-hpr_@u     也就在那时,荣登宝座的清朝皇帝是一些孩子。同治皇帝只有6岁,光绪皇帝只有4岁,而溥仪只有3岁,他们贵为天子又未泯孩童天性。太监、宫女、后妃们为了让小皇帝们开心,就到民间买来各种玩具,其中不少就是兔儿爷。至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有几个供小皇帝们玩赏的兔儿爷呢。
0W[ t;Q6RV |
q-zyMR'w     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u)@o ho!PUv

b(g,w&~s(\#x&NJ wq     现如今,兔儿爷境况可大不如前了,即使在春节庙会和中秋节间也见不到兔儿爷的身影。现在的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限的空余时间也被各样电子游戏、各种动画片和名目繁多的“素质教育”课程所占据。中秋节不搞祭神仪式更不拜兔儿爷了。月饼倒是越做越精美,包装的盒子越来越漂亮,提着月饼盒子走街串巷登门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节日气氛淡了,似乎也要变味了。
0H:`'H)d-U9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g)eF$_c4o)WlL)@
     然而尽管如此,兔儿爷那美丽的传说故事和生动可爱的形象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去。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们,他们衷心地希望赏玩兔儿爷的传统得以延续。在他们单纯而清贫的童年记忆中,兔儿爷永远是隆重华美的。2004年阳春三月,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得知要选奥运会吉祥物的消息时,竟然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现在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儿爷一票。”怀念兔儿爷的情结可见一斑。
8S CvZuHa4jII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f"vP?Z4z


9n%adus[n/L P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D2v:\C'm'cf本网发布时间:2008-9-9 14:20:34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mtwoT J'k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H_,{!z;H(X

TAG: 中秋节 兔儿爷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