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生日,2月29日出生的人可能有点郁闷,他们四年才能过一回生日。比如,2012年是闰年,他们可以庆祝生日。下一次过生日要到2016年。实际上,如果把庆生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古人的“悲催”显然要比现代人多,为过一个生日,他们可能要等不止四年。出现这种情况,和古代计算生日的方法有关。那么,古人是怎么计算生日的呢?
晋国小吏询问灾民年龄
灾民出了一道算术应用题
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我多大年纪?
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在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九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在《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个普通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
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三分之一,得26660天。这个连续五年的九月没有甲子日
这位老祖宗6年才过了一个生日
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由于天文学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政府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日期并不实用。
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例如连续五年的九月没有甲子日,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会连续多年过不了生日。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到了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按照顾炎武的说法,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
农历和阳历生日常是同一天
公元1984年1月1日=农历11月29日,公元2003年1月1日=农历11月29日
与农历对应的是公历。公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外来事物。到目前为止,中国使用公历也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公历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由于农历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往往会同时记起自己的农历和公历的生日。
说到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的关系,有些朋友可能知道,两者有所谓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农历11月29日,而19年后,2003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又是11月29日。这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置闰规则产生的结果。农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闰”,即19年有235个月。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现行公历的年长为365.2422日,19个公历年平均有6939.6075日。可见,19个公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很可能与19年前一模一样地重合在一起。
但是事情也不尽然如此。因为农历和公历置闰并不同步,也可能会使两者在19年后相差一天。特别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农历闰月时,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闰十月,1985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后,2004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则变成了12月10日,与19年前几乎相差一个月。
太上老君、九天玄女、张天师……
各路神仙也有自己的生日
文化现象。除了给自己过生日时的种种风俗外,许多对重要人物的生日纪念最终也都演变成为了节日。
生日作为生命周期的一种“刻度”,也是一种重要人物的生日,常被称为“诞”。如耶酥的生日被称为圣诞,后来成了全球人民都庆祝的圣诞节;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生日就叫做“诞辰”。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日是举国欢庆的节假日。
除了给皇族过生日,各路神仙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日,例如中国佛教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道教以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老子)圣诞、九天玄女娘娘圣诞,五月十八日为张天师(张道陵)诞辰等等。在民间信仰中,原本生而为神的一些“先天”之神,比如元始天尊,也被后人安排了凡人才有的生日。
除了皇帝神仙,黎民百姓也过生日,不过没那么多讲究,一般人就把生日称为自己的生辰。以前民间取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一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这不但可以帮助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在民间信仰中还认为它关系到自己一生的祸福。
生日、八字、属相、节气、星座
其实和人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
十二生肖)。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时还会问问星座;而对于年长者,则可能会更关注“生辰八字”。
当我们问起一个人的生日时,往往也会顺便问问属相(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对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