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阳历年”元旦刚刚过去,人们又在期盼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近年来,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透出浓浓年味儿的古老习俗似乎不再引起大众的兴致,人们感叹,“年味儿淡了”。如何挖掘传统春节文化的内涵,推陈出新?
论坛上,与会学者提出,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春节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核心节日元素的同时,其内涵也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向,出现了各种新形式、新载体。此次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旅游局、中央文史研究馆、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在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召开。
“阳历年”元旦刚刚过去,人们又在期盼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春节文化春节文化的城市化性质增强
“短信、微信拜年,低碳过年等已经成为靓丽的人文景观。”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过年的方式呈现诸多变化,民众不断参与创造新型的春节文化载体,丰富了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说,春节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亲情与家族邻里之情交流的最好机缘,也是整理、修复、创新社会交往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平台,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娱乐休闲的常态化,春节文化出现了诸多变化。在人际交往上,传统春节文化中的家庭—家族聚会逐渐升级为社会公共空间聚会,在不少地方,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也逐渐被现代时尚消费文化取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提出,春节文化具有因俗异变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时代发展,春节文化本身会注入新的元素。陶思炎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春节文化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演化空间呈现出由家族而社会、由室内而户外的特质,突出表现在春节文化的农业性特征有所减弱,城市化性质逐渐增强,其中,春节的商业特性尤为显著,发达的商业网络、集中的节日消费、巨大的人群流动反映了春节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转化。
春节文化反映民众的多元化需求
春节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民众的多元化需求。陶思炎指出,各阶层民众对春节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语言文化等诸多层面存在需求,春节文化活动应该覆盖广大民众,全面融入民众的节日生活和文化需求,呈现出多面而完整的特质,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层面。
历史的层层积淀中,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众多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春节文化活动。金元浦认为,春节文化活动在体现各民族共同理念的同时,也应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实现多民族、多层次、多群体的和合欢乐;春节又是分层文化表达和体验的时期,春节文化活动应该关注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独特需求。
在几千年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说,春节的主体是大众,民间的各种文化习俗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繁荣发展春节文化应该注重挖掘民间文化代表的作用和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春节文化
近年来,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透出浓浓年味儿的古老习俗似乎不再引起大众的兴致,人们感叹,“年味儿淡了”。如何挖掘传统春节文化的内涵,推陈出新?
陶思炎提出,春节文化传承与繁荣的核心因素在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前者是传承与应用的主体,后者是传承与应用的场域。春节文化的繁荣发展,除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外,也需要经济的推动。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春节文化调研组组长舒乙认为,实现春节文化的传承创新还应该注重媒体的作用,媒体要向大众普及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春节文化长期根植于中国乡村社会,流传于广大农村,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应该把乡村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创新春节文化。”山东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说,繁荣发展春节文化应该拓展文化空间,解决春节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和社区场所问题,为春节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保证。他认为,传承创新春节文化要探索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的统一,关键是明晰政府、市场、民众三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