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辉煌十年

发布: 2012-11-29 22:44 | 作者: 罗杨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6日第384期 | 查看: 301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d&w#T?g+g

  

/[Z1ttfm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CY,q

  【核心提示】十年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不仅使我们夯实了民间文化的基础,同时也让人们尽情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进入“后非遗时代”,我们当前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工作只是开始,民间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在市场和商业的挤压下,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lzr6K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s0j]0G HM4|

  21世纪初,当中国的民间文艺还没来得及从传统社会中转过身来,现代化社会已轰然而至。此间,中国经历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自然村落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失,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急剧的社会转型给民间文艺带来了太大的冲击和骤变。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M6sVQ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n5t P{ i UA:oq6{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扬帆启程

[e^6y3sX'u'\/a7e

o;[hFrV\  要在十年的时间厘清一个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同时,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2001年,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民间文艺有识之士率先认识到民间文化的这场困局,有着责任担当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以实践先于理念的睿智,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下,发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中国民间文化与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接轨并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ja.gP+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HfKj2JB

  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名录的“非遗”项目已达36项,成为列入名录最多的国家,国家公布的三批“非遗”项目共达1219项。民间艺术从与当代人生活渐行渐远的边缘化境地逐渐回归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国固有的民间文化的概念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一个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民间参与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方兴未艾,全面展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U'j%KpP#Y}'A 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N0R4kX-E:T&P

  民间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形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t^"U[z0]5g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q)a]&xt#P

  这是一场通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伟大实践不断孕育民间文化遗产理论的实践运动,民间文艺工作者完成了思想理念、工作原则以及行动方法的统一,在走出书桌回归田野的旗帜下,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得到了我国目前尚存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庞大数字。

"_8S`|"g7E

}F0A+\{+},PS!d#w3Q  民间文艺界学者在行动中摸索,在比较中吸收,逐渐确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之路。大量丰富的田野实践化解了变幻莫测的理论问题,源于精神高地的文化分析廓清了抢救和传承工作的疑问。民间文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从边缘化的“潜学”成为一门时代文化的“显学”。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先进思想、学科理念、田野作业、科学方法及其理论成果都为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展贡献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经验;其优越的举国体制保障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以及由各界民众共同参与所形成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既是中国人民及其民间文化工作实践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生动体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既丰富、发展和提升了民间文化的理论水平和学术高度,又回过身来指导着民间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传承实践。

]n3d'Qa m!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g u`h4tq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N$VG@ ?8XD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0m!Z&X2v2r/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力量的强盛和精神力量的伟大,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难以与之颉颃的。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率先提出将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呼吁。

A4`7zQ |-O e!GF/u

h'e7B9N4|qt  民间文化永续传承的希望就在民间文化自觉的先行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间文化的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复兴的先导与前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舞台上较量的一项新内容。在这方面,中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自觉的先行者。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较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滞后两年。2003年,中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着手参与起草《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2012年,由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正式开启了“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名录”工程。民间文艺工作者呼吁的“遗产日”在2006年由国家正式设立,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期盼中正式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先行步伐中,中国的民间文化正在从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vo&AGc \

-R'p{!St*qu,OH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d bK!p"?,E

/T-fk5X9^m&t  历经十余年努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取得辉煌成就。一部堪与“四库全书”媲美的民间口头文学集成数字化工程基本完成,这是一部历时逾60年,遍及全国2800个县,汇集了10万余民间文艺工作者劳动成果的田野采风,采撷达10亿字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宝库。22卷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全部出版完毕,记录了包括台湾、澳门及流散海外的中国年画全貌,可谓对农耕文明全景式终结式总结。《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个人成就卷》系列成果相继出版,使我国民间文化长廊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延伸,也使我国优秀艺术家和民间传承人有了更加生动的形式和档案化的存录。

lTx$L8J7Kk-?W

'M%oI;\6p  十余年来,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回归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重建;从民族生活习俗的挖掘到民族服饰的整理;从民族舞蹈的传承到原生态歌曲的采录;从民间传统美术的汇集到民间手工艺保护的全方位实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S"jKLl$x7o#M$C KN

[ _+aY H!J)n  十年的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不仅使我们夯实了民间文化的基础,同时也让人们尽情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进入“后非遗时代”,我们当前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工作只是开始,民间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在市场和商业的挤压下,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无疑,民间文化必须与时代文化相衔接,不应忽略民间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不应排斥民间文化的时代新生。面对当代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迫切形势,社会更需要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只有这种深深扎根五千年文明的根脉强劲,中华当代文化之树才能开出绚烂之花。

&{ ^o(n f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6PkD*?z N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o8JYOMY

TAG: 非遗 民间文化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