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国脉──百年国博》总编导、制片人闫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现场。
浙江省舟山群岛东海海面上驶来的气势磅礴画面的开拍,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的航空摄制正式启动,此次在浙江省舟山市的航拍,也是央视自2011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新世纪航拍红色地标系列以来,对近年建设成就地标的再一次大规模航拍。该片总编导闫东告诉记者,别看就这么几秒钟的镜头,却要多次协调各工种和部门,等待着轮船、飞机、天气的同时到位。
2012年6月14日上午,随着一艘乘风破浪的30万吨级和平中国号油轮在记忆》《中国民居》《我们的节日》《古田会议》《第一犁》《无声的革命──中国老龄行动报告》《开创──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等等,这些在当代中国引起强烈反响 、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重量级作品都出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资深编导闫东和他的团队。闫东5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次蝉联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特等奖,多次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影视节目政府大奖纪录片一等奖。9月7日,他将再次赴湖南长沙领取《旗帜》所获得的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
闫东,熟知他作品的观众远远多于熟知他名字的观众,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大三峡》《共产党宣言》《改革开放二十年》《伟大的历程》《走进新时代》《航标》《科教兴国》《走向和谐》,还有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李大钊》《百年小平》《杨尚昆》《毛泽民》,以及《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仅举两部作品的片头,就足以看出闫东和他带领的团队对文献纪录片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一是不久前在央视及多家卫视播出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5集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片头中一道木刻线的有力延伸,10组众多延安时期的人物和景物以版画的形式一一呈现,长达1分钟雕像般的视觉艺术效果顿时感染了观众。一是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45秒“浇铸党徽”片头,编导通过画面语言的纪实拍摄与艺术手段的运用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大型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位于五棵松的创作大本营,闫东抽出了宝贵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文献纪录片创作的相关问题及大型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的创作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一位资深编导,谈到纪录片创作,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闫东:从容和积淀。我1987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到中央电视台社教部工作,一直到今天,25年坚守一线没挪窝,创作了30部纪录片。
记者:自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又推出了《魅力记录》栏目,北京卫视等省级卫视也相继推出了纪录片专栏,新媒体更是加大了对纪录片的购买力度,这一现象是否说明纪录片创作的再度繁荣?
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受到重视和强调;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要把纪录片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位置来考虑,对纪录片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纪录片是国家的名片和相册,纪录片要走出去,与世界进行交流,在今天生逢其时, 因此,今天纪录片的发展顺应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走出去的要求。其二,是电视产业模式的推动。现在电视剧、动画片都有很好的产业运营模式,但纪录片模式还没完全形成,新媒体的推动和新技术的应用激发了许多沉寂多年优秀团队的创作激情,纪录片的创作队伍初具规模,小团队也很多,新媒体的介入推动了纪录片的发展,以CNTV为首,搜狐、新浪、腾讯、爱奇艺等一大批网站形成了竞争的局面,新媒体顺应了文化发展潮流,可以说是春潮涌动,让纪录片制作人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和希望。其三,是观众多元需求的驱动。无论文献、人文、自然、历史等各类纪录片,都是观众需求的题材,有需求才有发展,从根本上来讲,纪录片的发展也是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渴求的必然,纪录片既彰显人文价值,又坚持大众化审美,传播了先进文化。
闫东: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国家层面, 依据“精心打造中华记者:在您的纪录片作品中,大量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最大的价值和独有的魅力在哪里?需要与其他纪录片有明确的划界吗?
传统纪录片承袭了前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前苏联电影人埃瑟·苏勃在上世纪20年代确立了这种纪录片形式,此后在各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观念被称为狭义的“文献纪录片”.
闫东:文献纪录片的本质同样是揭示真实,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要反映历史的轨迹和印记,成为国家的影像典藏。在漫长的人类传播史上,“活动的影像”无疑是继形体、符号、言语、文字、照片等之后一种全新的文献载体,广义的文献纪录片的概念认为所有的纪录片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中国“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出现。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文献纪录片以宏大的视角记录了社会的巨变,在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思想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创作作品数量多、规模大,占据主流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纪录片中最具中国特色的节目样式,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文献纪录片,比如《伟大的卫国战争》更多的是还原历史,情景再现。我们的文献纪录片和世界优秀作品相比,确实有所差距,需要专业思考。严格来说,文献纪录片一定要强调其“文献”特性,也就是要真实、严谨,经得起历史的考量和检验,因此不能再现。在此基础上,采用艺术的手法,用真实影像完美表达主题,告诉观众,历史就是这样,只有接近历史真相,才能让历史深刻好看,具体说抓取历史断面中发生的故事化的内容,再进行艺术升华和高度浓缩,才能做到深刻。但故事化不代表去编造故事,一定要注重真实还原。
记者:您以拍摄纪录片特别是文献纪录片而闻名,并被誉为央视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和特别项目的领军人物之一,您是偏爱这一类型,还是责任使然?
闫东:我有多年对文献纪录片的思考和创作经验,领衔拍摄了许多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可能也是为了工作中少走弯路,央视领导会在这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人选中选择我。文献纪录片对我来说,是担当,也是作为国家媒体的中央电视台的重大任务。用先进的技术传播重大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人所承担的使命,不是偏爱的问题。央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本身就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为重大历史主题服务。而如何用生动的画面表达这一重大主题,充分调动一切电视手段和手法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则是艺术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