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新生代学者探讨“共同研究模式”

发布: 2012-8-17 02:09 | 作者: 记者 余传诗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2年07月18日 01 版 | 查看: 359次

+q&z6ECN?S6}]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me`1l*_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_)J:q4KJ1_F

  70后80后学术著作首次系列出版

ARY?Q#`yw H%LM

b.[ T{"m  本报讯(记者 余传诗)国内首套由70、80后新生代学者结集出版的学术丛书--“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一辑6种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月2日,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四川等地的中古文史专家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吕健在致词中说:“有别于不少高校某一院系教师著作的丛书,这套书系是相近专业的青年学者对‘共同研究模式’的求索、也是对‘基底性命题’回应的集中展示,显现了新一代学者在中古史研究领域的实力,以及未来几年在该领域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潮流的潜力。”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3`j0ol 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A,d!o3t'L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肇始于“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的实验性探索。2009年,复旦校园内一批有着良好学术背景和国际学术视野,分别研究中古时代历史、语言、文学与艺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在学术日益泡沫化的今天,如何致力于在互相砥砺中提升自我学术境界,并探索“共同研究模式”在中国学术生态中生发的可能。不久,“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立了。这是一个没有编制却有着共同学术理想的民间同仁团体,核心成员12人,平均年龄33岁,分别来自历史系、文史研究院、汉唐文献工作室、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等5个单位。书系主编余欣告诉记者,研究班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活动,主要安排为论文发表、史料会读、学术信息交流与评论,至今已举行40期;研究班主办的“中古中国研究前沿讲座”邀集海内外名家报告最新进展,迄今也已举办了20讲。这些学术活动吸引了不少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旁听,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研究班历次“演习”的成果,也先后在《复旦学报》开设专栏,或在其他重要刊物陆续发表。两年多来,研究班不断有校外和海外学者作为“通讯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加盟,辐射面、影响力日渐扩大,使“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共同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氛围,让我们怡然自得,乐以忘忧”,余欣说。

@{fu'r?~TN`

@_^S%gU;h7~  这是一个完全依赖学问自身魅力而运作的民间社团。研究班成员关注的“中古文史之学”是一门亦古亦今、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学问。在学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重建解释性框架?如何开拓新疆域?如何寻求和实践新工具?国际共同研究和代际学术对话是否可能?这是这些新生代学人共同关注和探寻的问题。默默的耕耘修得了正果,也受到相关院系和学校的关注、支持。这套以“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制度”为主题的书系,汇集了研究班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每本书的立意、方法不尽相同,但体现了中古史研究的众多面向与共同关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J-lAhY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l"Y|8bg1{|

  新书发布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如专程前来祝贺,他说:中国的学术发展有赖于年轻学者的成长。年轻学者的成长有赖于他们的勤奋与孜孜以求。中古史共同体不求名利,出于学术的真本性聚集在一起,基于共通的治学理念创造汇通的智慧,在今天的潮流中令人感佩。希望复旦校园内有更多的这样的共同体成长,定期在一起研讨学术、一起读书、陶冶学术情操。这是学术成长的正道,也是每个人成长的正道。

6k\4h$MD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aT:VQ F%K

  据悉,“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也即将刊行。

3x5DY f!v'B!oL0C

TAG: 80后 共同研究 新生代 70后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