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也称唐嘎、唐喀,它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


彩色唐卡(上、下,局部)

高一灵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涉足收藏,多年来数十次深入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致力于藏传佛教的佛像、唐卡、佛珠的收集。此外,也收书画、红木家具、玉器等。

清代释迦牟尼佛金唐卡局部
陆斯嘉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宁波被辟为通商五口之一。次年,罗伯冉来到甬城任英国驻宁波第一任领事。1880年,其继任者在甬江西北岸白沙路小巷内修建的英国领事馆落了脚。半个世纪后,这栋小楼被英政府转让给当时的鄞县政府作为救济院,新中国建立后原址又成为解放军舟山警备区后勤部的营地。今日,唯有一块80厘米长的石碑上所刻“原英国领事馆”字样提示着这里曾经的风风雨雨。
浙江籍实业家高一灵。在这栋二层独栋中,陈列着他收藏的瓷器、唐三彩、人物造像、银器、书法……然而比起这些司空见惯的藏品,二层一屋内悬挂的几十张唐卡才是高一灵的心之所系。
2011年,甬江边的这栋楼终于迎来它的新主人——唐卡也称唐嘎、唐喀,它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除了表现宗教题材,还包括历史和民俗内容,人们也把唐卡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关于唐卡的起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世界上第一幅唐卡是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白拉姆画像;也有另一说,认为唐卡源于吐蕃时的文告和僧人讲经说法时随处悬挂的布画,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的存世品数量很少,存量最大的主要是17、18世纪的作品。故宫里收藏的唐卡中,较早的一幅是《智行佛母》,题记显示为“乾隆十四年五月十七日”。
高一灵说自己初识唐卡是在2003年,与朋友一同前往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时,从朋友那里求到的一幅《药师佛》唐卡。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在小楼二层的厅堂中看到悬挂着一幅金色的唐卡,其正中为一尊坐佛,一抹调和着金黄与翠绿的光亮从佛像头顶部向四周散放。在中心佛像周身围绕着无数大小不一、造型万化的佛像。
绘画唐卡藏语称为“止唐”,一般是在布面上绘制,也有在绢上绘制,用颜色区别,有彩色唐卡,黑底描金为黑唐卡,朱砂底描金为红唐卡,金底上以朱砂描绘为金唐卡。记者正欲去数一数在这幅80厘米长、60厘米宽绢制唐卡里究竟能容下几尊佛像,却被高一灵拦住了,他笑着说:“不用数了,你数不完的。去年夏天,马未都到我这儿来,我们聊起了金卡。他说五六年前曾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见过金卡,但这么美的金卡他也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