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醉美石林 关于阿诗玛叙事长诗

发布: 2012-6-03 17:18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凤凰网-2012年05月29日 20:27 | 查看: 427次

,WxM-b-{  阿诗玛叙事长诗的内涵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4@I'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0w7{r9F$o'JB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彝区的村村寨寨。按照地理位置和土语及服饰差异为特征,《阿诗玛》的流派风格也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南部流派分布为圭山乡、亩竹箐乡、维则乡;北部流派分布为北大村乡、西街口乡、石林镇。两个流派的《阿诗玛》大同小异。

$r;^!W(T1aj B-r

"Hq`yuNX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关于《阿诗玛》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撒尼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撒尼语传播,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阿诗玛》。十九世纪末法国学者保禄?维亚尔把《阿诗玛》译成法文在国外发表,是有关《阿诗玛》最早介绍。但这篇文章当时并未译成中文、英文,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选译《阿诗玛》片断,在地方刊物上发表,才引起了世人对《阿诗玛》的关注。云南省委宣传部组成了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深入撒尼彝区对《阿诗玛》进行专题调查,在不同的撒尼村寨搜集了22份异文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汉译整理本并公开发表。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汉译整理本在《云南日报》连载后,于195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坛,国内许多报纸、期刊相继转载。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阿诗玛》单行本。六十年代初作协昆明分会又在整理本的基础上作了重新整理。八十年代著名的民间文艺家马学良教授根据金国库毕摩彝文手抄本,用彝文、国际音标注音,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四行体的形式公开出版了《阿诗玛》科学版本。九十年代初部分撒尼学者用彝文手抄本和彝语口传本的4种版本进行校勘,出版了彝汉文对照本《阿诗玛》。

&F/\m{ GS#N-|Z\

D^*}%A{$M!X+M9e  1964年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搬上了银幕,阿诗玛成为家喻户晓的彝族女性美好形象。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b9Pf 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n%RW`H&x

  《阿诗玛》汉文整理本发表后,在国外也引起重视,目前已有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国文等多种语言版本在海外流传。日本还把《阿诗玛》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汉文整理本《阿诗玛》发表后,我国电影以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艺术剧种也把《阿诗玛》改编成各自的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演绎《阿诗玛》,使《阿诗玛》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本世纪初,石林县组织学者收集已发表的《阿诗玛》各种版本、学术论文及其相关资料,出版了一套“阿诗玛文化丛书”。2004年石林县与中央民族大学在阿诗玛故乡联合召开了“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学者共同研讨“阿诗玛文化”。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dg/Q3h)S%HS X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y;N+nw Z4V` T X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已作为公认的中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编进高等院校“民间文学”教科书。权威性辞书《辞海》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也收入《阿诗玛》条目。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0q+uz.L.j/\

fXV1S%B Trc0`4a d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在民间也是用撒尼语来传唱的。作品以主人公“阿诗玛”为主线,用诗体语言,以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阿诗玛”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得到父母和众乡亲的宠爱。青年“阿诗玛”美名扬四方,前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之子对“阿诗玛”垂涎三尺,便派媒人去提亲,媒人花言巧语,软硬兼施,在金钱和财富面前“阿诗玛”不为所动;在强大黑暗势力面前,“阿诗玛”不为所屈。在“热布巴拉”抢婚过程中“阿诗玛”与对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在远方放羊,预感家中发生不祥,连夜赶回家后得知妹妹被人抢去,旋去追赶。在“热布巴拉”家门口,“阿黑”与“热布巴拉”家斗智斗勇,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单枪匹马的“阿黑”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热布巴拉”。“阿黑”带着“阿诗玛”走在回家的路上,代表神魔的“小蜜蜂”诱骗“阿黑”兄妹到它所居的岩洞一息,不料,崖神把“阿诗玛”牢牢地粘在崖壁上。尽管“阿黑”使尽浑身的解数,最后还是没能救出“阿诗玛”。曾经战胜代表封建势力的阿黑兄妹最后成了神权的牺牲品。不甘心失败的“阿诗玛”变成了群山中的“回声”,变成石林丛中的“石峰”,把美丽留给了人间,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与人民同在,象征胜利属于人民。表示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

1cH7syy^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Y0N3G e

  阿诗玛叙事长诗的传承

/_(fg0U-U.f#U7k!C

8vu}xx p1x#F,W.P  1.伴奏乐器。《阿诗玛》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有演唱者边唱边奏,也有多名乐手用乐器来伴奏。用于伴奏的乐器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fc"Ta:c0o8jY

8w:J2]'J3tm P  月琴:彝语称“抢姿”,较汉族月琴薄、轻。设11或12个品位。琴面绘有草木图案。过去弹奏时不用弹片,直接用手指弹拨。

2Q9_9AFN

5]$rni Fa'MB-b  小三弦:与汉族小三弦相比,音桶较长,制作粗犷。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up$NE&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A6h$i1j'F

  三胡:撒尼人特有的乐器。形状像汉族的南胡。有三个耳子,三根弦索。弓弦分二股串于三根弦索之间。演奏时,每拉弓弦必动中弦。发声有两把二胡效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c } f HBj3My

(D'oh6l"jl1bK  竹笛:分大、中、小,即高、中、低音三种。无笛膜孔。有6个按孔和1个吹孔。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E$H lJ

n)D6jb ]  篾口弦:用竹制作。长约12厘米,宽2厘米。在上面划出一片固定的簧片,在右部穿一根线,吹奏时,口吹簧片,左手扶弦,右手拉线。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r%O:` z_]2?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 V&@sNRK*T

  吹树叶:常用“培批树”吹曲调。有柔性、薄、光滑的叶子都可用来吹奏。

4V+Ji:I4lO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F*@:F Tj LH

  这些乐器可单独伴奏,也可以合奏。

}J;W|0F%L%~5_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Iw]vrU:B

  2.祭祀仪式时,祭师毕摩配以道具。撒尼人举行求子祭祀仪式时,祭师毕摩配以道具表演《阿诗玛》中“阿黑”射箭段落,为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7e_&s!r'k [

M%P\4i4S;c C  3.彝文记录文本、毕摩经书手抄本,是记录《阿诗玛》的宝贵文献。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F}(g4f\Qggd1M+E%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RwKm oiA

  4.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石”,被看作是阿诗玛的化身。

y0z0G~@Cv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0QV"GnMH3`6` n

  5.撒尼女性花包头服饰,被看作是阿诗玛的传承。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RNA)C9A,txD

'M3EEEq SJ  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歌手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A&GA'ro{0S n#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LJ2`&m o(f

  1.圭山乡老海宜村金显,男,生于1924年,由父亲金国富传予,金国富又由著名毕摩金国库传给,金国库又由其父传给,再上已无法追述,但该流派根祖源于“舍波村长下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K,SK*kK[+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 z'Lt

  2.西街口乡寨黑村毕华玉,男,毕摩,生于1952年,属于毕摩调演唱法,由父亲毕朝庭传予,毕朝庭又由其父毕小三传予,再上已无法追述。

*s}:Q `1X(}!A

F0r)oIIu  3.尾则乡宜政村王玉芳,女,生于1943年,没有专门拜过师,听过多位歌手演唱后自学而得。

nV'o*v z&d1] yK

.f+M[~!E  4.北大村乡老挖村毕凤林,男,生于1921年。属于毕摩调演唱法,以父传子的方式传承,到毕凤林已有九代。

q[ ttO#L;q+Nh

#] wqW&t X;c3r9`u  阿诗玛叙事长诗的特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Ud1Nz:Ba Xj5u#`(Hm

*B$hM\R  1.《阿诗玛》是撒尼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流水似地在撒尼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位撒尼人都是歌手:在劳动中传唱,在生活中传唱,因而形成多种大同小异的口述《阿诗玛》,毕摩在婚嫁、祭祀、葬仪等中有较为规范的唱法。在收集二十二份民间传唱的“阿诗玛”唱词基础上,融合毕摩手中较为规范的唱词及民间故事、传说,还有彝汉文整理本。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d~.imn _&k*h

?)NU1C1f'p;|m h  2.《阿诗玛》塑造了撒尼人的民族精神。在撒尼人长期的口头传说中,刻画了民族英雄人物--强悍、勇敢、智慧的阿黑和刻画了民族的美神--善良、勤劳、美丽的阿诗玛,表现出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撒尼姑娘们讲:“我们都是阿诗玛”。撒尼小伙子们讲:“我们都是阿黑”。在撒尼人的历史文化中,阿黑是英雄的象征,阿诗玛是美丽的象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Lz4\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G6?c/jI

  3.用撒尼彝语传唱,是《阿诗玛》传承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叙事诗,《阿诗玛》是用来朗读的,但更多,最主要的还是用来演唱的。用于演唱《阿诗玛》的曲调有多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演唱不同的段落时选用相应的曲调。《阿诗玛》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还可以一人领唱众人合唱,领唱者唱诗词内容,众人合衬词。

j7}/b[e6HjW

NyTEQ)M+jj  《阿诗玛》是撒尼人用惊人的记忆口耳相传,以歌唱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主要是结婚仪式上唱的歌,一般是五言句,基本音符由135i四个音组成,采用“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叙事调传唱。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Yi}Qx9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X-J-U c8P/}z

  概括地讲,“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用叙事性曲调。收集、整理、形成的汉译文本,尽量表现出原唱形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z^ B*fIH

/G~ RT$v?F  4.非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演唱场合不固定,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时演唱,姑娘们连绣花时也不时哼着《阿诗玛》小曲。然而,最盛行、最传统的演唱场所是在婚礼上,新婚之夜,新郎、新娘方各自派出优秀歌手展开演唱《阿诗玛》对抗赛,给婚礼增添喜庆。在撒尼人周期性的节日中,歌手们也会唱起《阿诗玛》,以渲染节日的气氛。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9{|/WI

]WL0?t.{8?  阿诗玛叙事长诗的价值

3E+|-o.gl:`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4Fx y$z]0rR A

  1.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阿诗玛》是生长于撒尼彝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她对撒尼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自《阿诗玛》成形后,后人借鉴其创作手法创作了《逃到甜蜜的地方去》、《圭山彩虹》、《竹叶长青》、《放羊人小黄》等叙事长诗,后4部有明显摹仿前者的痕迹,可见《阿诗玛》对撒尼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5DDq*GI#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G)[.p'_N5s$`-C'v

  作为古老文学作品的《阿诗玛》,在叙事方法上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叠叙。在描写技巧上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在修辞艺术上使用了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其中的谐音修饰是撒尼人独有的,部分谐音修饰方法还是《阿诗玛》独有的。在遥远的年代,撒尼先民就能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打造古老的作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阿诗玛》还配以多种曲调,用多种乐器伴奏演唱,比一般的叙事诗赋于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S'n,f~&Hwqv

6`b_L"N  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内容和艺术的完美统一,使其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从叙事诗角度而言,她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和代表作。近年在评选我国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时,《阿诗玛》毫无争议地列为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之一。

v"QHR4`2i d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c#t\ }#b;B|

  2.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已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

`2lPDgca%U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v SQd _EH

  3.《阿诗玛》植根于石林彝族撒尼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撒尼人及彝族的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阿诗玛也是被认同的中华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c"[*a3? gz

8tjw!V%@)Q  4.《阿诗玛》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在族际交流、国际交流中已成为“形象大使”。云南新出现的民谣“十八怪”之一就有“阿诗玛会说goodbye”,可知“阿诗玛”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彝族撒尼人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来源:乐途网)

S g:Y+T+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 W Hd s

  让《阿诗玛》传遍世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2} YFB TL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i;Y9[AI'};D

  《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另有同名的香烟和景点。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GC&_\C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Y#yq+M1rG,W#pO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并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没。洪水过后,阿黑悲愤绝望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身成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千年万载,长留人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HShy1P0`)tr

u2j$Z/sY {X  本片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美丽的云南石林,诞生了美丽的传说“阿诗玛”;美丽的阿诗玛也使美丽的石林更加神奇迷人,世世代代吸引着海内外千千万万崇尚正义和善良、追求和谐和美好的男女老少。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L4D/r p-h#Tl p

b d'p/zGZ2q&B 

{H2aa;^

TAG: 阿诗玛 石林 叙事长诗 彝族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