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靳之林,1928年生于河北滦南县。1947年—1951年就学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先生,国画师从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先生。1951年—1961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73年—1985年赴延安落户。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油画《南泥湾》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和《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油画《公社女书记》入选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肖像画艺术百年展》和《中国美术馆百年展》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展馆收藏。
著有《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体系》等学术专著并翻译至多国。
系“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专家”,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颁发的“为人类特殊贡献奖”金质十字勋章,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等。


油画《公社女书记》(中国美术馆收藏)

听说靳之林要回北京,就连80多岁有严重关节炎的老郝,也在孙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了。夯夯家里的人越来越多,炕上炕下挪脚的地方也没了。
“靳老,听说你要回北京,我们都为你送行来了,你给我们村办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你。”老郝说。
“这可不敢当,我感谢你们都来不及,我上山画画坐的毛驴车是你们拉的,饭是你们送的,热炕头是你们烧的,这些我心里明白着哩。”
老郝迫不及待地说:“我老郝党龄60多年了。从合作化以来当过40多年的村领导,从来没见过我们村搞得这么红火。谁能晓得这里有个黄河乾坤湾,小程能建起民间艺术村,碾畔能办起民俗博物馆?要不是你这个能人来,怎会在这里搞起黄河文化旅游?真是连门儿也没有。”
大家说:“真是,真是,这谁不晓得。”
这时,夯夯的婆姨让人们腾出地方来,招呼靳老吃饭。有人急忙将炕上的被子叠在一起,让靳老当作凳子坐。大瓷碗盛着米汤,热气氤氲,骚动的人们渐渐静了下来……
2012年4月16日,国家大剧院展出了“黄河的协奏——靳之林黄河专题油画作品”。83岁的老画家,指着墙上一张张旧照片,回忆起10年前在陕北小程村采风的往事,钜细靡遗,历历在目。仿佛他的人回到了北京,他的心却留在了黄土高原,伴随着滔滔黄河水,百转千回,日夜奔腾。
他跪在延河边上,让脸贴上水中宝塔山的倒影
提起画家靳之林,人们立刻会想起那充满泥土气息,弥漫时代氛围的油画《南泥湾》,那幅用奔放笔法描绘的憨厚质朴的《陕北老农》,那一大批与陕北、延安有关的创作、写生,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坡,白雪飞舞的延安古城……
1948年,还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画的靳之林,偶然见到了古元的木刻《菜圃》,深受震撼。“这里没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大森林的情调,也找不到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的色彩,一切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独特的浓厚质朴的色彩和气息。”
如果没有遇到古元,靳之林或许会在抽象派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我狂热地追求这种风格。小的时候,就是不想画人,我觉得世界上最脏的是人,我追求陶渊明的境界,‘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幅《菜圃》几乎是夺魂摄魄,将出生在河北的靳之林引向了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黄土高原,在这里他拾回了艺术生命的“自我”。
1959年到1961年间,为创作革命历史画《毛泽东在大生产中》和《南泥湾》,靳之林两次来到延安,数十年的渴望终于实现,他跪在延河边上,这是古元木刻里拉手踩着鹅卵石过河的地方,他尽量将身子凑前,让脸贴上水中宝塔山的倒影。
羊群云朵一样游动,山峦起伏绵延,宛如大海的波涛。羊倌用牧羊铲铲起黄土,甩向头羊,尘土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靳之林跟着羊倌走到二十里铺,迎头撞上一个老石匠,他脸上沟壑纵横,一如陕北的山塬。眼前的老汉正是最好的模特。
“大爷,我给你画张像好不好?”
“画我?我不画。”
边上的人七嘴八舌,“老汉,画一张嘛!”“我想让人画,人还不给我画哩!”
老汉终于同意:“好嘛!”
靳之林立即打开油画箱,调色板、画布、颜料摆出来,开始画画。围观者交头接耳。
老汉第一次做模特,不习惯一个姿势坐在那儿不动。天色渐暗,只画到一半,老汉早已坐得不耐烦。
“大爷,今天画不完,明天你再来,行不行?”
“能行。”老汉满口答应,如获大赦似的走开。
第二天,靳之林在工地等到日照三竿,仍不见老汉身影。
“他会不会跑了?”一个小伙子说。
画了半截,多可惜啊!靳之林赶到40多里外的青化砭去找老汉。天色擦黑,村子里的狗围着冒然闯入的靳之林狂吠。一个人影从窑洞里走出来,借着灯影靳之林认出了他:“大爷,是你吗?”
老汉愣在那里:“你……你,你怎么找到这儿了?”没等靳之林开口,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人家都说你画像是要捉拿我,我,我就回来了。”
“我是画画的,又不是公安局的。”靳之林解释说,他准备画《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把他和毛主席画在一搭儿。
“快进屋,快进屋!”憨厚的老汉知道没有危险,立时爽快起来。
在延安的两个月里,靳之林完成了《延安土窑》、《揽羊后生》、《黄土高原》、《黄土坡上第一道犁》等作品。接着又受军事博物馆之邀,创作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开荒的油画——《南泥湾》。
画完《南泥湾》的草图,靳之林回到北京。军博的李凌云带他去见王震,这位当年以开荒名震延安的三五九旅旅长仔细地看着眼前的画卷,笑说:“真像当年的南泥湾。我看到画南泥湾的画,都没有这张好。”他又问:“什么时候完成?”
“大约得两个月。”
王震说:“油画呀,别太着急。油画是不能‘多、快、好、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