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渼陂古村 实习记者 丁艳丽 摄
梅县茶山村 王锦强 摄
山东东楮岛面貌黄永健 摄
江西燕坊古村 实习记者 丁艳丽 摄
编者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然而,现实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古村落自建村以来,从现在到未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生活在进步,居住环境会改变,村落景观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古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建筑的问题,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再一次呼吁“应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4月25日,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
——对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观察
实习记者 丁艳丽
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村镇中的居民却由于古建保护的要求,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改善。古村落保护在村民翻修新居、为旅游业建造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过程中困难重重。
古称庐陵的江西吉安,散落着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的祖籍地,虽然承载着固态建筑保护—— 宏观微观下的不平衡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态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其保护的意义无可置疑。4月26日,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介绍了吉安市的古村落保护成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不过走访中,记者发现吉安市的几个古村落发展并不平衡,钓源古村、渼陂古村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祠堂、书院、旧居等也颇具规格;蜀口古村的新建筑却明显映衬了老屋的破败……对于这种不平衡,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黎生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一方面各个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资金有限,一个古村的规划就需要8万到10万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说,截至2011年12月,江西省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9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占全国的6%,但分布较集中于赣东北。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平衡的,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关系。
即使是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古村遗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古村落里的老建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难符合当代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需求。钓源古村一位51岁的肖女士说,全村大概120多户,目前村民喝水仍是到全村唯一的一口千年古井挑水,遇到雨天,井水会变浑浊,所以大家都要在前一天提前担水回家做准备。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导游也介绍说,古村有很多仅供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村民想推着自行车、摩托车进出都比较困难,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住在古村外面规划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