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观察

发布: 2012-5-30 22:42 | 作者: 丁艳丽 等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2年05月3日 | 查看: 485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Ocb;H*|#Ilo(K h

  

(vo,hD.k/G

  江西渼陂古村 实习记者 丁艳丽 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z/e wj^

  梅县茶山村 王锦强 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y}sG*irh8bS){

  山东东楮岛面貌黄永健 摄

f)bMEmVw

  江西燕坊古村 实习记者 丁艳丽 摄

L%w.Z,VwA

o]:c4iI  编者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然而,现实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古村落自建村以来,从现在到未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生活在进步,居住环境会改变,村落景观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古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建筑的问题,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M`*S0}A RR,p)mE$p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l&pU-Y4Ue

  4月25日,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再一次呼吁“应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C FeY1d1_-?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kNexsg/x

I@ g]N j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

9tn;|y/fkU8C

Yna{P  ——对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观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e2Mu4q s` {|-dP-[

O-]S^ZR,f  实习记者 丁艳丽

9? d|K O+l8D e:]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w1vSF#]`4T

  古称庐陵的江西吉安,散落着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的祖籍地,虽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村镇中的居民却由于古建保护的要求,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改善。古村落保护在村民翻修新居、为旅游业建造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过程中困难重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0Y/n;b`)H I&i9}

LDYud+g  固态建筑保护—— 宏观微观下的不平衡

ruH8^U z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jwJ:t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态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其保护的意义无可置疑。4月26日,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介绍了吉安市的古村落保护成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db,Iz+~f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KQ\z%C[

  不过走访中,记者发现吉安市的几个古村落发展并不平衡,钓源古村、渼陂古村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祠堂、书院、旧居等也颇具规格;蜀口古村的新建筑却明显映衬了老屋的破败……对于这种不平衡,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黎生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一方面各个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资金有限,一个古村的规划就需要8万到10万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Lks e,D+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I(_`-c.Q0z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说,截至2011年12月,江西省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9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占全国的6%,但分布较集中于赣东北。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平衡的,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关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bZH1[#h9V7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u2qb?%P y

  即使是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古村遗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古村落里的老建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难符合当代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需求。钓源古村一位51岁的肖女士说,全村大概120多户,目前村民喝水仍是到全村唯一的一口千年古井挑水,遇到雨天,井水会变浑浊,所以大家都要在前一天提前担水回家做准备。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导游也介绍说,古村有很多仅供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村民想推着自行车、摩托车进出都比较困难,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住在古村外面规划的新农村。

-WD6y3Otd(jHt [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x-XO(z{3{

  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认为关键是要让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里才是最好的保护。但同时出现的生活不便等问题,确实也阻碍了不少人对老建筑的坚守意愿。王锦强说,古村落保护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老建筑需要原样保护,而且由于老建筑本身的限制,很难添置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所以当地政府会在利用这些古村发展旅游业后,给村民一定的补助。江西省妇联副主席刘屹烈说,渼陂古村的旅游开发就是由乡政府成立的旅游公司进行经营,每年会将旅游收入的20%按人头补给村民。据导游介绍,渼陂古村每年的旅游收入约65万元。一位74岁的梁姓村民则说,每年每人能拿到20元补助,但是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几乎每天都有游客,节假日更多,所以房屋每年的修缮费大概要300元到500元,而这笔费用都要自己出。对此,朱黎生表示:“市里每年都有一定的维修经费,主要用于古村的公共建筑,如祠堂等,居民家的老房子也会有一定的维修补助。”富田古镇的一座老宅主人也对记者说,老宅基本上是政府出资修缮。不过,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季晓燕也说:“调研走访中发现,一般只是国家级的名村名镇,村民才会得到一定的补助。”

&Q \,@"M}%h(x:vx

m6l-g j gr  活态人文保护—— 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J7Hly)rU3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B9r'SVa{/B+@b1N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祁嘉华在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上表示,古村落往往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相对的封闭性使这里保持了更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对久居城市的人们具有新颖性、吸引力。只是旅游开发要适度,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另外在策划过程中挖掘古村的软件资源,即不仅要保护古村落建筑,还要保护在古村落建筑的建造、选材方面体现的生存智慧。“例如我国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就体现了古人生命常新的精神理念。”

D9IG-`9U'd0WK&uX7T"_s

*_$JI$}7Xa0@.o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也说,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老建筑,老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代表着日渐消失的生活方式,不能让后人对被保护的老建筑不知所以然。他倡议整理古村落的文献历史,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例如钓源古村,村内有欧阳世家的宗祠,八老爷别墅等明清时代的老建筑,导游在带游客游览过程中,详细地解说每一处窗雕、楹联的文化含义,使这些保存完好的祠堂、老屋都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游人眼前,文化内涵与建筑载体本身相得益彰,为整个古村落清幽的自然人文环境增添了浓郁的历史韵味。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cp;xp,lr!y

D.F qV_ b  只是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模式的管理下,渼陂古村专门在牌坊处设了售票点,村内多处祠堂、阁楼被规划为游览区、展览馆,居民则所见不多,这一方面削弱了古村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担忧古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于随时可能入室参观的游人,有的居民在习惯之下已经漠然,也有居民对这种日常生活的干扰表示不满。

dc-R:RAa j/? W*b

5jf,z1?)bj vQkD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表示,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不能一味地想着开发和旅游,把古村落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而是要懂得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旅游开发不可干扰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维持农村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

4Q8VO Ms"m-Nq%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L3S(Qi2T;gs no_

  推动和完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Q x4o RB _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r!a#W'V@1L0i

  古村落,多保一个是一个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jE)KbS#zV6{

#Fw%{)m(weG)h  江西师大历史系 梁洪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nb3|Y^!rs9^4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F8]U5f~

  笔者从事地方历史与区域社会经济史教研已30年,1984年以后,用了整整25年时间,完成了对江西全部县市的实地考察。这其中,很得益于两个机遇和条件:一是1993年开始,笔者进入乐安县流坑村考察和持续研究,并于1997年出版集体之作《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当时国内还没有兴起古镇古村热,我们的关注是走在前列的。江西省还组织专家组对流坑村做了细致的文化遗存普查登记,所以在2003年国家评选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时,流坑村是江西唯一入选的精品。二是2002年建设部公布《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和评价办法》以来,在江西省住建厅村镇处和省文化厅文物局的组织和管理下,笔者和一批不同领域的专家一直参加了考察和评选工作。这项工作艰苦而费时,但也是认真而卓有成效的,到2012年,江西省共分4批评选和公布了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其中有21个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在全国位列第五。这至少说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资源丰厚,并为国内同仁所认可,值得珍视和继续完善,并做好后续各项工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5|k8FMB(v~C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2]y[z,c/De

  从目前情况看,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虽然覆盖了11个设区市,但分布并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是现状的某种折射和反映,还是可望在每个县(市)都有可待发现和评选的镇(村)?尚需做进一步考察和判断,并作为今后工作的基本盘面来考虑。但是根据江西的实况和已有经验来说,我认为评选工作不能停顿,只能推动和不断完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f aS4t Q(l

` HU4d,S  一、我们现在是在和大自然这个天敌和文物贩子赛跑。很多评选上的镇、村,笔者以前就去考察过,等到专家组再次进入时,已经不如当年看到的景象,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须赘言。我们尤需明白,古镇古村不是“文物”,不是暂时封存就得以保护的一种“东西”,它们都是有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现实空间,平头百姓每天都在此吃喝拉撒,拆旧建新。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古镇古村只会越来越少,现实问题会越来越多,即使有一部分被评选为历史文化名镇(村),这种总体状态也不可逆转,被保护起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只能抱“多保一个是一个”之愿望,抓紧考察,完善评选,尽量让一些符合评选标准的古镇古村“进笼子”,将其重视和保护起来。

-im2M]f#_8f7Rv:@

uoV u1Gr8pl|Z  二、对于每个省(市)来说,评选历史文化名镇(村)会牵涉到总量多少、如何分布等问题,而对于不同县域的“镇”“村”来说,入选一个,就是百分之百;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就有了相当不同的意义和影响——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和是否选择,他们都可能面临另外一种发展轨迹和运行节奏,譬如是否会被用来搞旅游,以及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参观甚至加快其“污染”等等。这样就生出一个当地民众是否会“被打扰”“被干涉”的问题。毋庸讳言,目前镇民、村民还缺乏根据自身多数人意愿,用表决方式决定是否欢迎外面人进入的机制(如同前不久一则广为转载的一个瑞士小镇为保护环境拒绝开采12亿美元金矿的故事那样),近10年来逐渐形成制度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实际上存在一个“申报主体”和“保护主体”脱节的问题。但在目前,这还是个无法马上就能独立解决好的问题。怎么办?既然由于种种原因等不得、等不起,那就只有先把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设计和管理好一个活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至今仍然是个新课题,而且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如婺源)可能在同一个乡、镇中有多个历史文化名村存在,当地政府有可能重复性地摸索申报和相关管理经验外,其他绝大多数地方几乎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此地唯此一家,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经验可以完全套用。这也是一部分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从以往经验看,凡是有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方,当地政府就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观念和相关措施,这些地方就成了一个县域中的样板和关注点,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植入和实验,更是一种在新时期如何处理好地方“官民关系”的探索。有心人现在只要点击市、县政府的网站,看看各地怎样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相关镇、村,就可以看到这种工作和探索在各地已经开始,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H6EK@ \5Yv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i8}:@o;_i

  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里要保留什么?要突出和表现什么?现在的城里人和年轻人到那里去看什么?——这种思考和设计,更涉及到评选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真正意义。个人认为:应该是通过评选和比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时代局限下,如何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体现出他们的生存智慧和技巧。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各地的解释雷同化、简单化,甚至不负责任地把旅游解说词当作史料引用,编故事,譬如我们现在看到不少申报文本中的泛“徽派建筑风格”归纳——说不透,“徽派”凑,以及风靡各地的风水说、八卦说等。殊不知100年前,甚至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尤其在江西这种小盆地密布的南方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很有限的,其外出的艰难程度远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想象和可以忽视的。加之乡土社会具有的财富总量和其他资源都很有限,所以每当一个地方要做一件事情,要建造一个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时,人们都要尽量俭省,要少花钱多办事,既要关照和体现一些观念的东西(譬如耕读传家、忠孝节烈以及风水、八卦之类由各种文本和读书人传播的东西),做得尽可能体面,符合大传统,同时更要讲求实用,量力而行,所以要费很多的脑筋(包括请出神灵做监工、管账目),最基本的办法和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山势、地形、水流,尊重和采用比较容易获得的技术和材料,如工匠,本地的土、木、石等,这样建成的东西就比较有地方传统和特色。记得十几年前笔者和法国著名学者劳格文一起在江西乡村考察时,谈到一个共同体会,即“传统时代的人是讲究美丽的,现代人是讲究效率的”——所谓“美丽”,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各有特色,尽量显示“不同”,这样地域性的区别和个性就出来了。所以人们只要到过历史文化名镇(村),就可以想起它们的不同地貌、外形和最具风格的东西,过目不忘,记之久远。为什么?就是因为居于其中的人们在那个远比我们今天要“隔绝”的时代条件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做着自己的东西,过着节奏远比现在要慢的生活,更没有条件和冲动把祖先的东西频繁地推倒重来,和别人一个样式。这样一来,在一个地方生产、生活和坚守的时间越久,这个地方的“特色”就越明显,如果他们利用这种环境和条件发展了生产,尤其是从事和推动了商业活动,或是培养了比较多的读书人并取得功名,那么就形成了当今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方。而这些,恰恰是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大家深感缺乏的“风骨”所在。因此,眼下很紧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各级申报文本的制作者、政府官员和基层群众那里,通过各地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建筑风格、形成历史、民俗风情等实例,说明这样一种朴素的历史进程和道理,阐释一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只有这样,今人才可以真正坐实“中国传统文明”“悠久历史文化”等历史描述和概念定义,才可以在考量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和人群生活状貌时,真正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分析架构,给出合理的解释。也只有这样,各地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才可以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真正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只被视为具有野趣、供城市人群松弛散心的乡间闲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I/q{-gD$L

e$aCI"o,t  茶山村是块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N4p'f ~%F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5r*B?pdB

  王锦强 孔宏图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w Q2^,gA/M3Y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YV,P Z

  茶山村位于广东省梅县南部,距离梅州市区26.5公里。茶山村因村中有棵特大的老油茶树而得名。整个村落地处一个狭长的山间盆地内,但四周及村内植被环境良好。茶山村有水田、山坡地、果园、鱼塘、山林、茶园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组合。村民数百年来一直以农耕生活为主。茶山村现有常住人口500人,为单一汉族客家民系。

9K"H v@HnO+A2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9J&R u_Gb,a*W

  茶山村建村已有500年历史。晚清至民国初年,因通商条件之便,客家人纷纷出海经商,发达者不少,而且多喜欢寄钱回家乡建宅。茶山村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良好,整体面貌较完整。村中现存34座传统古民居,依山连片而建,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村内尚存抟云书屋、鸣凤书屋、云汉女子学校等近代学校古迹,古井、楣杆石、古炮楼依稀可见但损毁较为严重外,其余的古民居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其中一部分尚有人居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山环水绕,悠然自得的田园风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e%j!`/c}+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SJmi^'T:k

  茶山村是典型的“小聚居大散居”布局,反映出客家人的传统乡土社会组织结构,每个聚居建筑是家宅与祠堂合一,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凝聚力和内敛性。同时,因为地处狭长的山间盆地,无足够的平地来建造完整的围龙屋,故村内建筑以“杠楼”为主,总进深较浅。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宫廷式、锁头式、杠式、殿堂式和混合式等。民居主楼多为二字两横、二字四横、二字六横和三字多横,两层结构,既不同于福建永定一带的圆形土楼,也与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有别。主楼前面一般是祠堂、禾坪、庭院、花园,后面是化胎月影花头,布局合理美观,讲究传统风水。茶山村民居每栋占地面积从1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用三合体夯筑墙体,彩色地板,天面均为青瓦,滴水口为琉璃瓦,广泛采用大体量石材制作石阶、门框、窗户和石柱等。门廊厅堂均装饰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石雕、木雕和彩绘壁画,寓意吉祥。

0o f1WfU0N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9V EXJB EOf

  茶山村代表性的建筑 “绍德堂”系黄氏宗祠,五世祖君梅公迁至茶山村上排开基,已有500年建筑历史。明代宫廷式建筑,八卦禾坪,步步高的石阶。门前三口鱼塘联体是葫芦型,代表内装宝物。内庭院和正厅结构独特,宽敞且相连。整个厅堂主体密集木柱、木穿斗,框架结构。正厅墙壁——反传统的砖石砌筑,是用竹片为墙壁支架,两面抹灰而成,称为“孔子壁”,能经数百年而不腐。祖屋背靠蝙蝠山,建筑亦似蝙蝠形,族谱记载为“蝙蝠挂墙”。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绍德堂”金字堂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rY3P]:Mq5pB#L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5tb5uD#X&Z

  茶山村众乡贤于2008年4月,自发组织成立了梅州市茶山古村落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激发了茶山村村民保护古民居的热情,有效保护了村落的古民居、公共设施及其治安状况。3年多来,古村落得到了镇、县、市、国家各级领导和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2008年,茶山村被评为梅州市十大客家民居和十大最美客家乡村之一。梅县还及时制定了《2008-2020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保护规划》,对茶山村现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作了科学、合理、整体、长期的保护与规划。

;d1a R"k'o\B#Y9C

7Nv8_/Cw&p,Js"z 

-j;vH,fM#`&q6w

TAG: 古村落 江西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