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初四全家吃折箩

发布: 2012-1-27 02:36 | 作者: 唐山 | 来源: 北京晨报 2012年1月26日 | 查看: 531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p)MYxs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NQJ ~s
  初四,是老北京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天,因为它是从年节气氛向正常生活转化的一个关键点。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h6W:TZa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ZTbt;l7f9N

  其实,这个转化的苗头在初三就已充分显露,初三俗称“饿鬼日”,这一天忌讳走亲串友,只能在家祭祖祭神,不能吃米,因为传说是谷子的生日,此外不能动刀剪,在有些人家,甚至不能用荤食,这都是为了淡化节日气氛,给身心降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lP-|p/CG

;c(A#I{FO,o`_  在饮食上,折箩担当主角。所谓折箩,又叫“合菜”,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而成。北京郊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混在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有专卖折箩的小饭铺,都是从大饭庄低价买入的残羹冷炙。即使是富贵人家,也吃折箩,据《孔府内宅轶事》所载,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就极爱吃折箩(当地人称“渣菜”)。每到曲阜城里大户喜庆之筵,他还会差人端着盆去索要“渣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c }9C APx_'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6O${$q:p^

  据说,折箩在汉代就有,名为“五侯鲭(qīng)”,汉成帝曾封自己五个舅舅当侯,但他们彼此关系很僵,互不往来,唯有娄护能出入各家宴席,他将各家美味拼合起来,做成此菜,名动一时。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tY){ ZG6n0] Q#xn

7v VUD!VW  宋代折箩始名为杂烩,又叫杂嚼,传说与奸臣秦桧有关,因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故取“桧”字的谐音,发明了这道菜,言下之意是要吃奸臣的肉才解恨。不过宋代杂烩是小吃拼成,真正由各种菜拼成的,叫“群仙羹”,但所用并非剩菜。

S].UK/c

}6^rRlF  折箩一般应隔夜,以产生特殊的酸味,它对喜食者颇有诱惑力,但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北京人初四以此为食,还是出于勤俭持家的考虑,此外年节荤腥过重,折箩有助于消化。

D]I'_rF:oA

i Zu:]$HBve  对商店打工的伙计来说,本日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年中解雇人的关键时刻,在晚宴时,掌柜先举杯向大家道声“辛苦”,这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亲自夹包子,放在谁碗中,就暗示谁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以免难堪,这叫“吃滚蛋包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n4il)P0b r

*i v Jgf;m~  初四的子夜还是接财神的日子,名叫“抢路头”。接神者须供羊头与鲤鱼,羊头有“吉祥”之意,鲤鱼则象征年年有余。当晚要吃“路头酒”,一直要喝到天明,如此才显虔诚。原本是初五早晨起来才接五路财神,但事实上商家都放到初四晚上做,为的是领先别人一步。

0M,RL o,C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Q%q av;@(sh

  其实,本没有什么五路财神,只有五路行神,但以讹传讹,终于也没人再问究竟,一般是长者出面,大家一起行动,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大家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供桌上的纸马等火化,表示好接好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bA.FX P

?2Lh DOQ c*S W&g[  唐山/文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w#J8x'j L0X
 
,oF8i M~C } 
K-t*~)l.l*Zx+l S

I{ V-ii9Ql5MC

TAG: 春节 老北京 年俗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