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冯骥才:“春晚”的纠结与电视传播手段有关

发布: 2012-1-25 03:20 | 作者: 记者 周润健 | 来源: 新华网 2012年01月23日 16:08:53 | 查看: 575次

5gi[ g:gz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WI,\"~m_
  新华网天津1月23日电(记者 周润健)今年恰逢中央电视台“春晚30年”,为了给全国观众端上一道独特的“年夜饭”,今年农历龙年“春晚”主打怀旧牌,一些春晚老面孔重现荧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少观众似乎并不买账。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决定了“春晚”将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年心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Q'E\nc

k,YNX6pQ3m,pL8c$e  冯骥才说,春节到来的时候,中国人的传统是要通过放鞭炮等“年载体”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祈望以及对过去不满的发泄、抛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U?,[1[ ]

4L.G n!s(t*U'i [#[/LA  随着社会发展,年载体也在发展变化,部分老的形式不合适了,新的形式不断补充进来。承载着无数家庭节日欢乐和文化情感的“春晚”就是作为新形式被吸纳进来的,以至于现在过年人们已经不能没有“春晚”了。它已经不单是央视的“春晚”,而是中国人的“春晚”。

Tx&g;RR2I7CW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 p`3ws

  “‘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特别符合过年的习惯,之所以说它是民俗,是因为任何一种活动能够延续三代人,就能称为民俗,而‘春晚’如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冯骥才解释说。

:Dw.eF3]z(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v(b0WRa

  在冯骥才看来,“春晚”之所以被称为独特的年夜饭有三大理由。一是它符合了人们合家欢的心理需求。除夕晚上,讲求团圆的中国人可以一边看“春晚”,一边说笑、议论;二是它符合春节“笑”的主题。很多笑星都是借助“春晚”这个舞台走进公众视野,“笑”符合了公众对春节欢乐的需求;三是它符合公众熬夜守岁的习俗。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眠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只有过了12点才觉得尽兴,而“春晚”恰恰符合了这一点。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F*jp*c/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MkQG9X~

  “春晚”虽然是一种新民俗,但还不能进入年俗的序列。冯骥才认为,这里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春晚”不符合年俗的性质。中国所有的年俗都是个人主动参与的,不论是年夜饭、贴春联和燃放鞭炮,人都是主角。春联的内容、祝酒的话语和鞭炮的多少,都由人来定。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和宣泄,以达到满足。但面对电视时,人是被动的。人的一切愿望和心理都无法表达,也无法满足。电视上表演的只是导演的想法,它不能代替亿万国人在年俗中那种主动而自由的宣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5}"D7{-Qg+g W S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j b8Y!h

  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春晚”,每年央视“春晚”结束后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要是我办“春晚”一定比这个好。但在冯骥才看来,电视的本质决定了这些都不可能实现。

YLVT4L:[S7]|

,nGS3B"}  他说,对“春晚”的不满,并不是老百姓对晚会本身有意见,而是电视这种现代传播方式的特点无法与年俗要求相符合。无论“春晚”如何创新,人们永远都不会满意,但又离不开它。这就需要我们从“年心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年文化”,构建当代的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味能浓郁、美满和充满魅力地延续。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e0kI'X

TAG: 春节 春晚 文化传播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