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副总编辑,曾主持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委会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影视文艺理论家。迄今为止在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艺苑问路》、《艺苑问道》、《银屏之旅》、《审美之旅》等14部专著。
影视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戏剧与影视学”单列为艺术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影视艺术的未来在哪里,影视批评应该进行怎样的冷思考,以及如何看待艺术与批评社会角色的相互关系,都成为这个时代给学界提出的问题。作为当代影视文艺理论家,一直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委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对此有着长期的思考。近日,本报特约记者围绕影视艺术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任务对仲呈祥教授进行了采访。
文化是用来化“人”的,不是用来化“钱”的。影视艺术的发展一定要立足现实,着意久远,遵从规律,合理布局,引领民族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实现艺术自觉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长期从事影视领域的评奖和研究工作,不仅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而且1986年以来一直主持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您怎么看待21世纪新10年的影视发展状况?
仲呈祥:新世纪前10年的中国影视艺术,可以说是迅猛发展、生机蓬勃。但是,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艺术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质量。
回顾过去的10年,影视艺术有一个趋向,就是视听快感冲淡乃至取代了精神美感。影视作品有一种离开哲学自觉,无限度地夸张视听语言营造“奇观”作用的倾向,缺少人文精神和历史内蕴。
其实,偏离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倡导的“奇正”,就势必滑向“奇邪”。我们必须看到,这是理论思维的“失之毫厘”所带来的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我不赞成片面理解和追求观赏性。观赏性作为接受美学的范畴,虽然与作为创作美学范畴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一定的联系,但仍主要取决于观众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作品与观众发生关系时的历史条件、文化环境和审美空间。这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迁的。
时代在变,引领这一代人的文艺作品,不可能成为引领下一代年轻人的全部精神食粮。但是,今天应该提倡什么,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内蕴稀薄、审美格调低下的影视作品持续作用于观众的鉴赏心理,势必营造出一种肤浅、浮躁、畸形、油滑的群体性审美定式。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会带来负面影响。
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通过养眼,进而养心、怡神。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的标准”。有思想的艺术就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有艺术的思想就是反对公式化、概念化。面对如此强势的影视媒介,影视批评的发展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21世纪影视艺术面对这样的挑战,应该如何走向未来?
仲呈祥:这确实是当前迫切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首先,不要惟票房或收视率。现在有一些影视作品缺思想、缺智慧、缺精神,单纯地信奉数字崇拜,这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方面,对这些数字必须进行科学统计、辩证认识;另一方面,观赏质量的准则必须重视。艺术创作应当充分尊重并服务于观众——即使观众不总是对的,不考虑观众却总是错的。不过,这种尊重并非不加分析一味迁就、一味消极适应,这种服务并非顺从不健康、不文明的审美情趣。我们不能淡化甚至消解影视工作者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须臾忘却“重在引领”。
其次,不要轻易解构传统。我认为,改编应该在忠实于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的同时,忠实于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实践证明,对于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的艺术典型、艺术观念,不是要逆势解构,而是要从顺势方向去深化丰富发展,要用新鲜的时代思维成果加固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加固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解构经典、告别革命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要不得。我们要以一颗敬畏之心看待历史,看待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影视艺术要从审美思维出发,营造一种深刻而不肤浅、幽默而不油滑、沉稳而不浮躁的群体性鉴赏氛围。氛围是最养人的。这种氛围能够令人深入其中,不能自已地得到精神的滋润、灵魂的升华、素质的提升。这便是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影视批评要上升到哲学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您所述,当前中国影视艺术繁荣与危机并存,影视批评的发展迫在眉睫。那么,影视批评的现状如何?今后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仲呈祥:时下影视艺术发展不很理想、不尽如人意,影视批评不够发达是重要原因。伴随着“眼球为王”、票房或收视率至上的影视创作旨趣,影视批评中出现了“批评商业化”的问题,缺失了高瞻远瞩的人文忧患和旗帜鲜明的价值立场。与此同时,有的影视批评在“喧议竞争,准的无依”、“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批评生态中,呈现出“批评无标准”或者创作能产生意义、批评则不能产生异议的思想倾向,以致令影视批评沦为艺术创作的附庸乃至广告。
艺术创作逃脱不了历史的制约,艺术批评亦是如此。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批评家对已经深刻变化了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对象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因而不能有效弥合审美泛化表象与文化反省间的鸿沟,将美学的历史的批评进行到底。
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只有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和谐辩证统一,影视批评才能对作品作出实事求是、入木三分的科学评价,才能超越作品实现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升华,也才能帮助观众提高审美修养。
历史证明,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即其价值的最终理想实现,不仅有赖于作品自身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而且有赖于作品面世后批评家们辩证的哲理思辨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以《十评飞天奖》一书集中梳理了1986—1996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历史进程,且之后又发表了大量批评文章关注电视剧艺术的创作实践。您认为,电视剧批评的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