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年“化字墓”:隐没在粤东山区的客家文明印迹

发布: 2011-12-24 16:11 | 作者: 李惠敏 | 来源: 中新网 | 查看: 635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6J"|_5q2^/O3LN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写有文字的废纸不能乱丢,总要先积存在纸篓里,然后再慎重地拿到一定场所进行焚化,于是“化字塔”便应运而生。“化字塔”在客家地区最为常见,而建成坟墓式样的“化字墓”,却是非常罕见。在客家地区的粤东河源市紫金县,一座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化字墓”至今保存完好。

:x]%Ex u2^_z近日,记者走访紫金官田村,目睹这座独具特色的“化字墓”。据了解,“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宋代就已出现。古代各地都建有“敬字亭”、“圣迹亭”、“惜字塔”、“惜字宫”、“焚字炉”、“焚字库”等,一般来说塔身通常有一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用于焚烧写过字的纸。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o!tL

  隐没在紫金龙窝镇官田村一个小山坡上的“化字墓”,建筑面积约四五平方米,样式类似一般葬人的坟墓,竖有墓碑。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这座历经百年的“化字墓”虽显得斑驳沧桑,但依稀可见石碑上刻有字云:“历代圣贤缔造经化字城”;上款为“光绪十九年癸巳岁桂月谷旦立”,下款为:“后学附元马如龙男沾溱汉材嗣孙永祀”。

)Al3QvX-h

!yVx;r+D%z2GF-L  据官田村《马氏族谱》记载,此“化字墓”为清朝拔贡马启鏸(字如龙)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立。马如龙乃紫金县龙窝镇官田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秀才,清光绪四年(1878年)考取拔贡。

"h5zipk \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O*Hx*q(D-j1K-|

  马如龙尊敬圣贤、重视文化,在官田村创建了“观泰院”学堂,执教育人。马如龙认为文字有灵,凡是见到无用的而又写有字的书纸,都会亲自收起,待到年底入年界(农历十二月廿五)前进行焚烧,随后再把纸灰埋葬在墓地,并书写祭文拜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化字墓”建好后,马如龙与村里的人每年都前往“化字墓”拜祭,年年如此。

9S9g,O'eN8V5cg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d.J Ig?N;L:Hl

  谈及客家地区“敬惜字纸”的由来,紫金县文化馆副馆长黄海棠颇有感悟,他说,在明清时,许多客家地区都有“敬惜字纸”习俗,但方式却不一样。古人葬文字主要有天葬、土葬、水葬这3种葬法。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u ON^P S y: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JlM0zIPv'YO

  黄海棠说,“化字塔”在客家地区最为常见,因为这种塔有香炉的功能,在里面烧了就完事了;但像官田村这座“化字墓”,把烧过后又重新埋葬,并为之建墓,像埋葬先人一样敬奉着,让子孙世代前来祭拜,从而更好地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

,M\'W q w0||6N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V ln7_-g;hVuX

  据官田村村民介绍,当地之所以是“化字墓”而非“化字塔”,因为在马如龙看来,纸烧后留下来的灰也是有灵的。纸烧后有灰,如放在塔里,风一吹就散了。而把烧过后的灰又重新埋葬,并为之建墓,像埋葬先人一样敬奉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u E [;^]

u7^!u~X/_Q  如今,世世代代不少年轻人“走出”官田村,闯南走北抑或漂洋过海,但客家人“敬惜字纸”的传统仍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中,始终不忘这座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文明的百年“化字墓”。每年中秋节、春节,马如龙的后人都会回来像拜祭祖先一样拜祭“化字墓”,“敬惜字纸”的传统如先人马如龙所愿,以此延续下去。

`)\{S }|

TAG: 坟墓 客家 历史 文明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