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会正在此间举行。新加坡亚太演艺学院主席蔡曙鹏在会上表示,闽南语系戏剧应体现地方特色,要活用文化资源。“戏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精神价值系统的媒体。”“对传统要有敬畏之心”。
琼闽粤台及来自琼闽粤台四地的11种闽南语系戏剧,28日晚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展演,一个甲子以来最具代表性的闽南语系戏剧首次同台亮相。蔡曙鹏对第一次较全面地观赏到闽南语系经典剧目感到欣慰,但他同时认为,和其它一些中国戏剧一样,闽南戏剧中的化妆、服装、音乐、舞美等的演变渐离传统了。
在29日的研讨会上,新加坡、泰国、越南、港澳台以及国内京沪琼闽粤等地的戏剧专家学者,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闽南语戏剧展开研讨。与会的专家对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语系戏剧交流经验、纷纷建言献策。
艺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春喜称,中国地方戏艺术的多样性正面临尴尬局面,许多地方戏剧剧种的艺术面貌出现明显趋同现象,甚至连剧种之间最根本区别的声腔特色,也出现了弱化。
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坦言,近些年来,中国戏剧有剧目类同化、音乐交响化等倾向。中国文联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有数十种,目前代表性的有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歌仔戏、白字戏、梨园戏、潮剧、琼剧等12种,它们多被列入国家级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盛于唐宋。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认为,地方传统戏剧的独特性、不可比性是其生命力,相较当前一些牺牲传统、特色和前人成果的“创新”,“退步”和“保守”或许更是对传统的保护。
社会观众日减的挑战。广州潮剧院艺术顾问郑志伟说:“年轻一代对母语漠然视之,对方言不理解,看传统戏人数不多,是闽南剧种未来发展的最大忧虑。”
世界各地能说闽南语的逾亿人,但闽南语戏剧面临着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介绍台湾戏剧发展现状,分享台湾全社会推动地方戏剧发展的经验。
琼剧有300多年的历史。海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谢成驹表示,创演一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新戏,有利于琼剧的繁荣和发展,有利琼剧传统韵味、艺术风貌的保留。但在表现手法上,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必要的改良和创新。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慧颖认为,对闽南语系剧种要全面保护,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剧种特色和活态保护原则,加强闽南语系不同地域和剧种间的相互协作,在多元并存与相互借鉴基础上,促进戏剧文化圈内部各剧种和各地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弘扬闽南戏剧文化。
李春喜建议,筹办“中国闽南方言戏戏曲艺术节”,加强对闽南方言戏曲舞台创作的规划和宏观指导,保持一定数量闽南方言戏曲的传统戏演出,对蔡曙鹏的观点表示赞同,“面对不断变革的时代,要对传统抱有敬畏之心”。同时包容闽南方言戏曲特色的元素性演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