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600年前的新昌调腔焕发新貌 曾成“五无”剧团

发布: 2011-10-21 16:27 | 作者: 刘慧 陈益 | 来源: 中新网-浙江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15:38 | 查看: 475次

!H7_ G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l-yi:Ji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 loU&{t-b%[1e

  走进新昌,就仿佛远远听见了600年前的古老调腔。

Ahdf-Mo&K

)GQK5b"}N(@5QC  一阵由缓转紧的“哐、哐、哐”,“呼、呼、呼”,“呜嘟、呜嘟、呜嘟”的大锣声、大筒声和目连号声,由震耳欲聋转为深沉雄浑,旋即发出丝丝悲凉,将人们带进那起伏跌宕的剧情中——这部以新昌籍明代历史人物甄完任河南左布政使时,治理黄河与惩治贪官污吏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原创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由新昌调腔剧团精心创编而成,11月1日将登上杭州的舞台,继而晋京长安大戏院献演。

#@ ]Gc;C t#f Jg

g/C9Q _Y"QS`/e  一台廉政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tng"c/zv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g'W'My!NQ ^

  小城的夜,很静。简陋的新昌县文化中心排练场,却热火朝天。“王莺,给你的新台词明天要全部脱本,新改的唱腔也要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在剧中扮演甄完一角的女老生王莺已记不得这是第几十次改剧本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oF d,B*k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B*Zgv/v G}

  “为何要排这么一出清官戏?”团长丁黎鸿解释,东南眉目新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有“勤耕读、崇孝悌、尚廉耻、育人才”的风俗,从古至今涌现出一批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先圣,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清官第一”甄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X:|7Mzm5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_c,Sbs^ax3S

  随着排练场次的深入,甄完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明朝洪武年间,出生在风光秀丽的穿岩十九峰山麓岩泉村的甄完,从小家境贫寒,勤奋好学。永乐十八年中举,翌年中进士。宣德元年任刑部主事,被派往山东处理朱高煦叛乱一案,以秉公办案出名。景泰三年任河南左布政使,主治黄河水患。为官期间,甄完廉洁爱民,政绩突出,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然而,正因为如此,甄完受到一些官僚的猜忌和陷害,于景泰六年,借病辞官返乡。后来,皇帝朱祁钰经过多方清查,证实了甄完的清正廉洁,深受感动,特御书“清官第一”匾额,予以嘉奖。

|t,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W*Y-u M`D

  2010年初,新昌深入推进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选取了甄完的历史故事,组建了创作团队,经实地考察和大量的资料收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心打造了这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廉政精品戏剧《清官第一》。自去年10月以来,该剧先后在嵊州、新昌、绍兴等地汇报演出,出人意料地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今年2月,被绍兴市演出业协会评为“绍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大演艺盛事”之一。“这出戏之所以受到欢迎,会给每一位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编导尝试着将现代的、多元的艺术样式与传统的戏曲元素相融合,是新时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全新演绎,表现出别样的感染力。”第一次看调腔的90后大学生周丽红说,《清官第一》这部历史剧催人泪下,很感人。让我们不但了解了新昌调腔,而且知道了新昌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很受教育。

C3s!e*]v/VT j9l^U g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E%Hy g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林称赞,该剧围绕“为官清廉、亲民爱民”主题,以调腔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甄完一心为民的一片丹心,一尘不染的一身正气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这也是新昌在廉政文化中,探索以本土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富有地方特色和乡野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倡导廉政理念、弘扬廉政文化、加强廉政教育的成功实践。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E@Xe.[0u m

C f K.A-{  新昌县纪委书记徐建璋说,以戏曲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为载体,表现廉政建设的主题,用艺术语言的形象魅力和春风化雨的功能,使廉政建设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深入人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中崇尚廉洁的精神深入人心,有利于在各级党政干部心中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台“廉政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出,还是一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文化创新实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 B8^ yZ%IZ\?

'B2@OkpNQ1f{9D  几多台下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T+[jw1j

VMm`|0X  新昌人自古尚戏,素被称为戏曲之乡。新昌地区的戏曲,最出名的当然是调腔。“调腔”是在元朝时期,南腔、北调的碰撞下产生的,在明清时期,曾以杭州为中心,流行于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及浙西部分地区,风靡一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等原因,调腔衰落,调腔只在新昌这一个地方被保存了下来,但那时的调腔,可以说已是奄奄一息。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J\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X p9N XMR2d

  那天傍晚,跟随70多岁的两位老艺人章华琴与吕月明,走进借租在大明市村的调腔艺术学校。从老艺人断断续续的描述中,粗略地勾勒出新昌调腔艺人的生活脉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b,x9ag|d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L;\!\&k|

  章华琴在17岁时考入新昌调腔训练班学习旦角,成为调腔第一批学员。从此章华琴与新昌调腔结下了一生的戏缘,先后在调腔古装戏《闹九江》和《北西厢》、现代戏《三月三》和《红灯记》等戏目中担任重要角色,也见证了新昌调腔繁荣、鼎盛、衰落、重现生机等起起落落的整个发展史。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 ikn:r

U&PM Q"x r8j  团长丁黎鸿说,新中国成立后,调腔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走上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但是,随着剧团中艺术骨干的调离、退休,调腔剧团成为了无编制、无作曲、无导演、无舞美、无团舍的“五无”剧团。自1987年办了最后一期调腔培训班后,20年都未开班。没有新鲜血液,调腔再次陷入濒危。

%h:nuqxxE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t!u)v1LKA ia

  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美誉的新昌调腔要传承、发展和创新,就必须有一批热心传、帮、带的老艺人。幸运的是,2006年,67 岁的章华琴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和证章颁发仪式,成为国家级新昌调腔传承人。

U h zSH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8q"?0Q*Pp(i

  培养新人是新昌调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007年5月,经过初试、复试和全封闭训练,35名学员走进新昌调腔剧团成为代培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z4g V#goJ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G5iL3d EO

  这么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章华琴和吕月明夫妇,总是走在那条通往大明市乡村道路上。身为新昌县调腔训练班的声腔老师,他们说起各自的学生来,脸上浮出欣慰的笑容。如今,早已退休的二老每天坚持去乡村为学员教授调腔的声腔技巧。“我要对得起传承人这个称号。”章华琴说。

yu-_%B hA8@!p2I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9z#i%[bvV/J

  如果说,新昌调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给调腔打入一支强心针。那么,新昌县政府近年来每年拨出的90万元专项经费则是雪中送炭。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N`@5OZ#I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_6`E r}#i2q

  新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叶钟介绍,为了扩大调腔的品牌影响,弘扬廉政作风,《清官第一》会陆续在绍兴、杭州、北京进行公演。为支持家乡的调腔唱得更响,今年8月24日,在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基金捐赠仪式上,新昌制药厂、万丰奥特集团、新和成等新昌6家上市企业纷纷倾囊相助,各出资35万元支持调腔廉政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巡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岚表示,所得捐款将全部用于公演活动。

#@oqR3xa,c5d-G

].n2ozne[  为了这一古老剧种重生,保护和传承新昌调腔艺术,如今,调腔还成了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角,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省非遗办主任、民俗专家王淼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非遗这个字眼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腔重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就像鱼游进了“活水”,民俗文化有了更大的舞台,就有了生命力。

4e$J^/B)SiAF

g z4ct!d    本报记者 刘慧 报道组 陈益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r*d g@&O%u

?] {?:n2a6s o)q D

TAG: 非遗 剧种 民间戏曲 新昌调腔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