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闪
春节、元宵节的喜庆还余味缭绕,“二月二”又如期而至。这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它有哪些特色和文化内涵?它曾带给我们的祖祖辈辈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望着它远去的身影,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有没有挽留的冲动?它有没有让人留恋不舍的价值?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对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节日研究》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士闪教授进行了采访。
“二月二,龙抬头”
记者:“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二月二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张士闪:二月二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最初与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最晚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大约夜晚9时半左右,“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从节令物候来看,二月二的节期在惊蛰前后,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地气通”,随着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龙是百虫之长,“龙抬头”就成为一种象征。此后雨水增多,俗谓龙王司雨,龙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兴龙节”等,都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传统定型于唐代,但从民俗学“层累”的眼光来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自古及今融汇了惊蛰节、春社日、填仓节、龙头节、中和节、挑菜节、花朝节等节俗。
二月二的主要节俗(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最新评论
这个观点有问题!
按照张士闪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成了天文学家,一个个都是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不要故弄玄虚,追求奇绝!
现在的年轻学者要学会脚踏实地,学会田野作业,从劳动人民的知识中了解民俗。
按照张士闪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成了天文学家,一个个都是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不要故弄玄虚,追求奇绝!
我们的年轻学者要学会脚踏实地,学会田野作业,从劳动人民的知识中了解民俗。
现在济南还有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吗?
查看全部评论……(共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