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横店精彩的板凳龙表演
婺城区汤溪农民喜看演出
兰溪游埠农民舞狮队
春节挂上红灯笼
元宵节,年也就正式过完了。对许多城里人来说,“年味越来越淡”成了普遍的感受,而在乡村,人们却依然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舞龙灯、看花灯、迎大蜡烛……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仍在次第上演。盘点一下,几乎村村落落都有各种民俗活动。不少城里人跑到农村过春节、闹元宵,感叹只有在农村才能体会到浓浓年味。
过了城乡之间的这种“年味”差异因何而来?城市应当如何营造年味?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城乡呈现不同春节风味
先来看看几位市民的经历。
节日一样,回头想想只有吃吃喝喝,其他什么都记不起来。“到老家过年就是和城里不一样,能看到传统民俗,还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昨天是元宵节,市民郭凯义回到金东区澧浦镇老家去过,事实上整个春节他都待在老家。他说,往年在城里过年,觉得春节就那么回事,平淡得和其他春晚,我们都差点忘了是除夕夜。”陈跃军说,以前在乡下过除夕很热闹,当天所有家庭成员一定要到齐,吃年夜饭前要先上香祭祖,吃法也很有讲究:桌上的菜讲究全,鸡鸭鱼要全只,不能剁开。桌上很多菜还有寓意:馒头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对于城乡年味的浓淡,市民陈跃军更有感触。因为是第一年住新房,陈跃军一家都留在金华过春节。除夕夜,老婆烧上几个好菜,就算是一家三口的年夜饭了。“如果不是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8点钟准时开始的央视元宵前几天,陈跃军更加怀念乡下的年味。“乡下每个村都有节目,每天晚上都有龙灯,今年没看到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个年过得太平淡。”陈跃军说,在城里过一个春节,发现年味确实没法和乡村比,明年还得回老家过年。
城里人也觉得过年没以前有味道。“小时候在城里也能看到迎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现在要看就得跑到乡下去。”前几天举行的金东区文化艺术节上,市民黄笑芬带着孩子去看。她对当天的演出连称“意想不到”。“原来农村里过年有这么丰富的节目,真是大开眼界。相比之下,城里过年真没什么味道。”
年味变淡源于城市变化太快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宣丙善教授多年来专注于民俗学和“非遗”研究。在他看来,城市的年味没有乡村浓是事实。究其原因,宣丙善认为,是因为城市人口流动性强,每到过年过节,城市人口流动更大,不能比较完整地保持。而乡村内部的人口流动性很小,居民之间交往少,只有到春节才会大范围地走亲访友。
究其深层次原因,宣丙善说,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乡村人依赖大自然,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今年的天气怎么样、收成怎么样等等。而春节是一年时序变化的开始,大自然从这个时段开始复苏,人们自然产生了对下一年的期待和祝福,“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春回大地”,这些振奋人心、饱含期待的词句依然不时出现在春联上。各地还会举行一些祈福仪式,年味就从这些仪式中散发出来,人们也在举行仪式的同时感受到年味的与众不同。
城市里行业分化厉害,变化很快,人与人之间很难凝聚在一块,是一个陌生人社会。而在农村,各村之间的村民都相识,是一个熟人社会,一切春节民俗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加上农村没有城市那样开放,传统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城里人,他们从原来的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他们的信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统春节风俗就很难进行下去。“年味越来越淡,并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城市这个大环境造成的。”
重构都市民俗是个重要课题
年味越过越淡,在很多城里人的观念里“年”逐渐变成了时间序列中一个不起眼的点,附着在这个点上的文化传统意义日渐枯萎。
生活,也能让周边的市民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浓浓年味。
据介绍,近几年春节期间,各县市文化局都会组织一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像金东区文化艺术节,就吸引了几千市民参与。金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则鸣说,举办文化节,既可以丰富农民朋友的文化民间活动并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5年多,抢救和保护了一系列民俗,这些民俗传承人的热情都很高,春节期间他们也乐于出来表演。
“民俗文化正在回归。”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邵芙春告诉记者,在市区组织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相比以前是少了,但现在自发的对于这一点,宣丙善表示赞同。他说,近几年,民俗文化正在复兴,很多村落都在修宗祠,家族文化、弘扬传统的旗号又重新兴盛,这和政策的调整、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城市里,市民经济条件提高以后,也开始文化怀旧,向一种休闲的传统慢生活方式回归。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在城市生活中重构年味。“现在市民广场等一些公共设施的闲置率太高,应该引导都市民俗的发展,让社区、街道、区政府发挥纽带作用,把不同行业的人聚集起来,开展一些民俗活动。”
邵芙春说,民俗的回归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效果。有理由期待,未来春节,能够实现城乡群众文化共同繁荣。
记者 邵佩玲 胡国洪 文 李建林 吴潮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