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永远的“年味”

发布: 2011-2-05 06:22 | 作者: 跃兴 |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11年01月28日 06:24 | 查看: 728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C6U$B[j?n,Yi0XL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iV,Yo1Qd*n
  这些年,在人们的感受里,年在淡化,浓浓的“年味”越来越淡,那曾经留在许多人记忆里的美妙、醉人的“年味”,似乎已经消失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r&C@"gPf)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_F*Xqg6]

  尽管“年”在淡化,“年味”在减少,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年节情结永远存在。春节、过年,不只是一个时节,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此时,我们常常激发起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欣喜,对旧生命死去、新生命开始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期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f0?:a$IQ 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8Cz[c


*exG8CFKLJ8R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过年的七言绝句,恐怕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翻阅《红楼梦》五十三回、五十四回,曹雪芹对过年情景的描摹似乎能让人身临其境。“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这是陆游在《新年》一诗中描写民间迎接春节时喜气洋洋的欢庆气氛,在感受热闹浓烈的春节来临时,诗人也仿佛童心未泯,生命似乎年轻了许多。有一次过年之际,唐代诗人白居易正跋涉在旅途之中,此时,客居之感、劳顿之苦、漂浮之累、寂寞之切、思乡之痛、还乡之愿、团圆之盼……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他在《客中守岁诗》中这样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据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过年方式与别人很不同,每至除夕守岁之时,他便把一年来所作之诗放在案几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并祷以“此吾终年苦心”之语,作为对一年劳作的总结。这种非常个人化的拜年方式,表达的是对年节和诗艺同样的敬畏之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W.Z1Mv;x&QU

0p&Y]P)LE5Csh  我们在中学读过的鲁迅笔下的过年的情形,让人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还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段文字,很幽默又很温情地介绍了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的过年时的送灶习俗

G;s{x,Cd T

iMn&h8h{&IE.x  丰子恺的散文《过年》、钟敬文的散文《岁尾年头随笔》都写到了自己的故乡的年景:从阴历十二月十五日,办年酒,做年糕,烧祭品猪、鸡、鱼、肉,祭年菩萨,拜祖宗,买年画、春联、春纸、神像,看戏法,接财神等,年中的繁华气象,年俗趣味,尤令人迷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1`R$n$b e:q

A})H e,[  这种传统中的浓烈、醇厚的年味、年俗文化,让人羡慕,也让人感叹,这是割舍不断的对过去的年节、年味的情结,也是对传统的认同,这种精神认同,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年节文化中,这种对过年的醉人情景的描写、抒发年节的浓浓情怀,这种对年节的重视,这种把年节与生活传统建立起精神、文化的联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和传统中一道独特、美丽而醇厚的文化风景。

"p:xQ5x-U%W

I:l8FNZ'JW  有文化专家分析说,年的淡化、年味的缺失,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方式骤变,致使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懈了,而一时又难以构成新的年文化体系;也由于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燃放烟花爆竹和祭祖等等,失去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平常。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C,w'B+Q1N OH9nZ`a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9Z JT+Rj-Gu

  如今,民族年节模式、传统年俗文化逐渐式微,令人忧虑,也令人思考。而今天,需要追问的是,对于每一个普通大众来说,心中还保有和珍存着这种对祖国传统年节的情结,对传统文化的情怀,对“年味”的文化怀想吗?(跃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G'vw k,JG

z2lh,{o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e @:H~1bX

TAG: 传统节日 春节 年味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