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提出一个观点:不能把春运简单地看成是交通行为,更不能责怪农民工春节回家,而应把春运应纳入“年”的概念!把春运看成是“欢欢喜喜回家过年”的民俗组成部分,“只要两亿三千万农民工回家过年,年味儿就不会淡。”同时应让春运更多地人性化和有更多人情味。
当我们向前追溯时,发现交通运输与民俗的关系可以说是自古有之,“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辛酸的浪漫折射出古代信邮业的一隅;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具有周期性的人群大迁徙。专家预测,未来20年内,我国将有2亿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加上探亲的人和外出旅游的人逐年增加,春运人数将年年上升。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地区迎来开发热潮,吸引大量农民工抛家别眷只身进城务工,到春节时再集体返乡。1989年,伴随着农民工潮,中国媒体第一次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为此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据统计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1.4亿,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城务工和求学的人持续增加,到2007年中国流动人口应在2亿以上。“春运”因此也被誉为人类社会文化内涵。人们为什么会集中选择春节回家?不管千难万难,都要回家过年,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为什么经商仕宦的、外出务工的、甚至像杨白劳那样四处躲债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去?这与过年的核心内容――全家团圆、迎新纳福有关。每年春节他们要赶回家里与父母儿女团聚。这表明现代农民仍然极为重视“过大年”的民俗传统,而春运也成为“春节文化”中衣、食、住、行的重要内容。春节又分为“备年”、“过年”以及“贺年”三个阶段。过去“一进腊月就是年”,民间“过大年”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整整要庆祝45天。从腊月初起到除夕,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此谓“备年”。其中,备年是准备阶段,人们常说的就是“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现在春运又为备年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内涵。
中国的“春运”蕴涵着太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提出,应当把春运纳入年的概念,提出“人文春运”。在春运这个酝酿节日气氛、孕育年味儿的时刻,全社会都应当尽力营造和谐过年的气氛,让春运充满更浓的人情味,让农民工回家过年的路走得更舒畅。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商家应该加大投入,为“春运”注足“年味儿”,在火车站、空港候机楼甚至火车、飞机上营造过年的气氛。这既可以给乘客处处送温暖,又体现出一片和谐。乘车难的背后,其实也正孕育着运输管理部门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开发产品、提高工作效率、优化 理形象的契机。它必定会促进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输企业在人流管理、秩序管理、信息传播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多类交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保证公众过节的希冀和欢乐不被担忧、恐惧、艰辛、不安、沮丧等负面因素侵蚀和冲淡。让每一个人回家的幸福感,真正开始于路途之中,让乡愁在春运的征程之中愈加浓厚。为返乡群众大开方便之门,使人们兴高采烈回家过年,精神抖擞返城工作。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春运”必定会多一些暖意和温情,也必定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沉浸于佳节氛围,获得心灵的舒缓与安宁、亲情的培育与加强、民俗传统文化的亲近以及对国家发展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 来源:百度空间)
最新评论
昨,去北京南站买年后回家的票。我这识字的人,据电子屏信息找卖全国火车票的窗口,几个窗口都立牌暂停服务,问旁边窗口,答:后边。我被一路后着到了最后,电子屏显示30号卖全国车票,窗前挂“退票窗口”。问之,告知我:前面卖。。。心火“腾”窜起:你能告诉我具体哪窗口?我从前面过来的!!!对方只坚持说前面。直到我问他客服电话,他愤愤起身:我带你去。。。
买了票,心中气难消。。。一直喜欢南站设施的现代化。。。结果,耳听为虚,眼见亦不实。。。多经历一事,心背离几分!!!万恶的
查看全部评论……(共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