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多学科视野下的民族走廊”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论坛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庄孔韶、何明、徐黎丽、陈刚、麻国庆等担任教师,围绕民族走廊问题,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出发,展现了民族走廊地区族群多元文化性格和文明互补、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自国内外40多所高校的近100名博士和硕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报讯(实习记者秋斋 通讯员王玲)日前,由兰州大学教授徐黎丽以长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为例,指出这三个地带自古以来均为多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多元文化带。这一城、一路、一走廊为多民族中国边疆和谐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她提出,多民族杂居社区是建构国家实体边疆与文化边疆的基础所在。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郑君雷以“民族走廊与西汉边缘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为题,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民族走廊问题。指出苏秉琦“考古学文化区系”、佟柱臣“新石器文化接触地带”、童恩正“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带”与“民族走廊”理论有着深刻的关联。他运用汉代边疆考古的资料,结合民族走廊的理论,分析了汉代辽西辽东、内蒙古长城地带、岭南和东南沿海等八个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模式。
广西龙脊壮族为例,介绍了家屋与结群。他总结了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南岭民族走廊具有生态典型性;对生物性血缘观念的反思以及吃住行为在社会性建构中的意义;对家屋社会性别关系模型建构有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教授郭立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