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所在

发布: 2010-11-06 06:44 | 作者: 陇菲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05日 13:36 | 查看: 1012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1w ADt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kf1{a)J E J e
  目前,世界和中国不少地方纷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昆曲、古琴、风筝、剪纸之类濒临失传的艺术门类、民间工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4v$u&jVm

/zHPb v/s:j3W  温家宝总理2007年6月9日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讲话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

ez]P+J.j;D&w)q

.nq,qXP L}^+Mg0g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昆曲、古琴、风筝、剪纸,都有物质性。也许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用“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替代了早先“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的提法。日本、韩国等国所谓的“无形文化财”、“活文化财”,也都不再相关此类遗产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Zu|na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9QcuRB

  “intangible”除了“无形”的意思之外,还有“难以捉摸”之意。究竟是什么东西“难以捉摸”而近似“无形”?是人类以其操行赋予这些艺术门类、民间工艺的文明精神。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io$WR2A.|l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y#D-b#D;Q'JzN

  人之存在,特异众生。人之外化,“照烛三才,辉丽万有”。世间万物,因人操行,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人之思意,遂贯注于其中。山水风物,因之含情;顽石枯木,因之有灵;春花秋月,因之伤神;奔雷闪电,因之惊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i%K&_I5a!w1P9i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I3~,jL9o4K^)d

  贯注于这些艺术门类、民间工艺中的“人之思意”,虽存在于物质载体中,但如老子所说,“惟恍惟惚”而难以捉摸。虽然如此,老子又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所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东西,是“文象”中蕴含的“文脉”。

u]o7n}$tl NB!l$x

F~2H0}%EH%_ g]P6A  文象、文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神,其精甚真,其神甚明,是谓之文脉。延绵之,持守之,传存之,继承之,以化天下,以被四海,以利今人,以荫子孙;名曰精神,名曰灵魂,名曰信息,名曰资讯;超生死,越时空,和民族,类人群。文明此脉,人类此脉,不绝如缕,道出无已,百川归海,奔流不息。此文脉者,文象其精,文物其神。人类文明,于其器用观之,是谓之文象;人类文明,于其道法观之,是谓之文脉。今世之文象,后世之文脉;此地之文象,彼地之文脉。

.Y7h$R}G"o,Q0vd

I6C ]4~!o!r  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人之文明,无文脉不传。文象、文脉,乃人象、人脉。人类而无文象,是谓无体;所谓无体,是指无文明人之体。人类而无文脉,是谓无魂;所谓无魂,是指无文明人之魂。荀子曰:“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灵魂不灭者,文脉不绝是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KMYm4]S+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b#|\;tQX'l

  与以文字、图书为载体的思想、学术、观念、制度等文脉不同,与以图像、符号为载体的型制、样式、结构、尺度等等的文脉不同,艺术门类的表演技艺和民间工艺的生产技艺,只能靠世代口传相授,只能靠师傅徒弟授受接续。因而难以捉摸,因此而趋于无形。它们的文脉,有特殊的性质。

Yh;{#F:c3\O*I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m-Mv3P5L

  以文字、图书为载体之思想、学术、观念、制度等等的文脉,以图像、符号为载体之型制、样式、结构、尺度等等的文脉,可以佛教所说修建寺庙、雕塑金身、图画变相、印刻佛典一类法身供养的办法来保守传承。所谓法身供养,无非图书的印制、发行,无非图像的复制、拷贝,无非数据的贮存、保守,无非教育的普及、推广。而这些只能靠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只能靠师傅徒弟授受接续的艺术门类、民间工艺,欲求其文脉不绝,则要如同佛教信徒供养高僧大德一样,生身供养“技能保有者”一类艺术大师、民间工匠来保守传承。

.d!HI[rH&m!~

'v ~:R`i)S  需要传承的,是这些“技能保有者”口口相传、授受接续,而又需要长期训练、终生操行的技艺。这些艺术表演、工艺生产的技艺,作为特殊的文脉,处于生产文象的中途,它们没有也无法以物质性的、有形的文象产品贮存。传说中所谓的种种“秘笈”,不过是授受、训练技艺的提要口诀,而并非完整的文脉信息。

xG*H7pw

ai@ E:_6LQ;D  如《大学》“格物致知”所说,这些格其物而致其艺的技艺口口相传、师徒授受的特殊文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的实质所在。(来源:光明日报)

!A+@2e/oc:gl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 u%y*rP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D^+`%h`s
 

j8{/`%zN|3j#Y

TAG: 非遗 文脉 格物致知 实质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