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被视为照耀蒙古民族历史的不熄“神灯”。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达斡尔族学者祖孙三代为了破译《蒙古秘史》而皓首穷经,将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世代薪火相传,一点一滴地复活着800年前成吉思汗和蒙古勇士们用马蹄写就的传奇。
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达斡尔族学者阿尔达扎布的家,听这位74岁的老人讲述一个家族通过破译蒙古密码,穿越迷茫的历史,再现成吉思汗所创造的惊天伟业。
近日,记者走进原内蒙古自治区《蒙古秘史》被世人称作“一部绝世奇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成书于公元13世纪,原本是一部用畏吾体蒙古文写成的编年体蒙古历史文献,现仅存明四夷馆本,是用汉字语音拼写的《元朝秘史》的各种抄本,被称为像岩画般难以解读的“天书”。
阿尔达扎布的祖父成德公曾做过呼伦贝尔副都统府左厅正座,后被封为镇国公。1915年,成德公从俄国学者札木查拉诺那里接触到叶德辉版本的《蒙古秘史》,精通满、蒙、汉等文字的成德公为之痴迷,并于1917年8月完成了对《蒙古秘史》的蒙古文翻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用蒙古文还原《蒙古秘史》的著作。
阿尔达扎布介绍,当年札木查拉诺带着他祖父还原的秘史原稿回到刚刚成立的苏联,书没出版,人就被关进监狱。所幸的是,秘史原稿被送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并得以保存。
上世纪60年代后,研究《蒙古秘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成德公的次子、阿尔达扎布的父亲额尔登泰于1961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把一生奉献给了蒙古历史文献的研究工作。
阿尔达扎布说,他父亲从校勘各种版本的《蒙古秘史》着手,搜集、整理、研究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和抄本,在此基础上,与同事乌云达赉、阿萨拉图等人合著了《〈蒙古秘史〉校勘本》《〈蒙古秘史〉词汇选释》等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些著作成为秘史研究者及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研究者的工具书和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