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海南非遗的魅力:祭祀仪式斋戏是滋养琼剧的沃土

发布: 2010-7-01 21:31 | 作者: 黄晶 | 来源: 华夏经纬网-南海日报 2010-06-23 09:51:02 | 查看: 834次

Od;EA.Z9a:Xf  相关专题: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oS$j{h/|3Ze-_*ub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0JP2ER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里,我们可以追寻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发展的独特轨迹。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之魂。

A/o0s*k;o(Sj\V:c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B%L7Yw2g/^n/R9v T"Q

  前不久,我省又有6个项目正式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项目名单,至此,海南已先后有3批共2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项目中,临高的临高渔歌、白沙的老古舞、海口的海南斋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澄迈的木雕、白沙的陶器烧制技艺、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n4z%x;y \J N+F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d e3Xs5F

  新入围的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怎样的魅力与价值?海南周刊特为读者一一予以展示与介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cQcN9j bO

zhD HA"nWS  海南斋戏:

S:O5ai&A(?8_ uS

#JQATq  滋养琼剧的沃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CRH6L3PLv

+FN0dv8N9I{  直到现在,海南人看琼剧还说“看斋”,这所谓的“斋”就是海南斋戏。

)yOm1hy\

a2} }3VPQ  海南斋戏是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8j U2m`)| u/I

:o6J%[js2X  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地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

L ]$w |KX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o{+lai*JF8Y)T4|

  斋戏是海南戏曲的初生形态,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脱胎于斋戏,斋戏至迟在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

T|@[QP3Z;f

#j:b"R0{'r"?  据了解,海南斋戏有班社、有艺员、有剧目、有音乐、有表演程式,自成系统、风格独特。斋戏保留了宋元以来我国戏曲的遗音,对研究我国戏曲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VU A Ei8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A_qN

  斋戏是民俗活动的产物,观赏性强,还是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它融会了海南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戏曲、音乐、杂技、工艺等艺术元素,成为保存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l8qI!fl N

:`;r}Jy s/So}i;T a  白沙老古舞: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cI@5S h d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H(] Q\?i5I

  孤寂的原始舞者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nW _Y @5W-e5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Q xPk(\v J ]h

  老古舞,是黎语“闯坎”的意释,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祭祀祖先时跳老古舞。如今,“老古舞”已难得一见,仅在偏僻的细水乡黎村尚有遗存,有必要加以保护。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H8X"_`N0e!^3])z

bW-G'BR  据白沙细水乡老艺人王国球口述:“古”就是很久的意思,老古舞传承到他,大约已有二十代。早期跳老古舞由村老(村中长辈)主持,明代道教传入黎区,改由道公主持。现由熟悉“老古舞”的老艺人“苟之”(领舞者)主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e{6DQ

}(VQ0PH2e5ya%fa1a  参加跳老古舞人数众多,有数十人不等,在宽阔的空旷场地上,以双行形式插门字型竹子,竹子多少根据场地大小而定,多达1200根,每根竹子约高2米,竹子顶上插着点燃的香。同时,还要在场地三处分别倒放4个、6个、12个舂臼,舂臼上置1个装米的瓷碗、1个鸡(鸭)蛋,点燃3根香和放置祭祀灵牌,场地一边用竹木搭建祭台。祭台置米、鸡(鸭)蛋、香烛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 cz(H kv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B+J!G%d:[K

  “老古舞”表现黎族人民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人类繁衍以及祭祀祖先亡灵的内容,舞蹈诙谐有趣,观赏性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l,d ttp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H;bb:sR#X

  “老古舞”承载着黎族原始农耕社会祭祀的礼仪,传递着黎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信息,舞蹈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x0or.h }p-]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pX7U*?

  白沙泥片制陶:

Qh ju ?ewV_ F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_dn ql H1ee

  4000年前的原始技艺

vmzN^Ljf"j

#K'bg:J;f ^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被认为是我国早期制陶技艺的活化石,是研究早期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w1q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I#pC-Txq

  因受机械化生产器具的冲击,手工制作的陶器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目前,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黎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高架村委会坡北村尚有7名传承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TI9_1F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l&ngG6AP Pm

  海南考古出土文物就有新石器早期的手制夹沙粗陶。由此推测,黎族人民的手工制陶工艺至少在4000年以上。

;nxs|Xw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Duw J U#M&g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泥片贴筑法制陶出现在泥条盘筑法制陶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是史前文化的孑遗。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Sh"s6v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H-v.B1R2ByPhJ

  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在中原地区已经罕见,但长期以来依然保存在边远的黎族地区,是人类学、民族学和制陶史研究的重要证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C9` T0j?1F8J

}1Y4g[r ?%R h5]  澄迈木雕: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 OGs8s!?a

F$fd/@9[cR;@  巧夺天工的花瑰艺术

5F'aE5hFeI%_8i

#Eq3}&AZu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艺术的俗称。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Fp1Dls4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Hv(fB4{

  花瑰艺术利用沉木,树根、木化石为原料,以手工雕塑神像、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像、装饰图像等等,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宗数历史、民俗信仰的许多重要信息,有历史研究价值。

AbRcfB

z,X.Bz w3\$_w5UD  老艺人相传,花瑰艺术,源于宋代佛、道教的传入。考古调查发现,宋代澄迈县白石岭建有道观,美榔村建有佛教双石塔、老城建有佛数石塔,各寺庙石塔都要立佛、道教的神像。于是催生了雕刻神像的花瑰艺术。

*{5H[G:qr2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FC-D@+C'A

  宋代,澄迈县的白石岭有早期的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就曾在这里生活。至清代佛、道教的庙会更盛,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被祭祀的神甚多,也是花瑰艺术的最兴盛时期。

0jW o#oQ8a!Ilf B7_L`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_R[C G9N0B;\

  花瑰艺术雕刻的神像、偶像、人像与历史人物和人类信仰息息相关,体现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对研究人类历史、民俗史、宗教史都有价值,同时在民俗信仰祭祀、木偶戏娱乐、居家装饰中都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实用价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9vM5S N Z8f3X

5Jup"l2d q  临高渔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JBM.EP av

F F1l(X1S  汉代唱响的渔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B2t"s R;P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Ax@Ir

  一首经典的旋律《西沙,可爱的家乡》传唱不衰,谁曾想到,它却改编自临高渔民口头传唱千百年的渔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4bY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K4w` M&J1A

  渔歌是渔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汉代开始就有来自内地的渔民迁入今之临高县(汉时儋郡属地),以捕鱼为生。宋代临高的渔业已相当发达。渔民习惯住在海边,成年的未婚男女有集中居住的习俗,聚居的地方称为“男子馆”“女子馆”,天高月明之夜,他(她)们集中到沙滩上斗歌,“渔歌唱晚”的歌声此起彼落。渔民出海,渔歌也随着在海上飘荡。渔场、村场处处都是赛歌场。

J2Q/i |!E"PoE:W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R@7gE8s o

  《临高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临高县有个县令谢渥,体恤民众,重视渔业,渔业丰收,渔港到处荡漾渔姑甜甜的叫卖声:“卖鱼啰 !”这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渔歌的“哩哩美调”,此外还有“姐么哩调”、“啊罗啊调”、“爱啊哩调”、“拉帮调”、“摇船调”、“咸水歌调”等20多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2^;A'_2~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x!X?1v\

  临高渔歌是海南省传统音乐歌曲的重要歌种,它是临高渔民生活的写照,题材广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人文、渔乡风光、捕鱼织网、爱情生活、祭海上保护神等等,无所不歌。渔歌具有浓郁的“海味”,曲调似大海般辽阔,似流水般流畅,似波涛般起伏,似浪花般优美,其中的“哩哩美调”经国家教委审定被编入初中的音乐教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XN^ x r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bU_k M3w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剧大家田汉到临高考察采风时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我国著名作曲家黄准到临高采风,称“临高渔歌‘哩哩美’是中国最好的渔歌之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eC~2^J!CA9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Bx5x0C,{'rb@

  作曲家吕远慕名到临高采风,吸收渔歌“哩哩美调”的优美旋律,一举创作电影插曲《西沙,可爱的家乡》。

2w6YAh,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F;|1m t!|)Tb a

  琼海更路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zx1S-zo/S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g:A2Ibu)Y[

  辽阔海疆的开拓实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BKHF H

b6Q @ L B.]/r:a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勤劳智慧的海南渔民就是靠手中的更路经,开辟出辽阔的海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6}!g5cx ojs

3_$C~#W9w9`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一种手抄航行路线图的册子,“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不同的名称是不同的手抄(或口述记录)本。

y&kr_gj

nyA&B}"H2E  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到十九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定型成书,此后世代流传至今。

2wmA#c2U,Z

!J _b{bA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岛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与分布,以约定俗成的方法给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起了形象生动的地名;各岛礁的距离、相对方位、地貌和海况,以及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候和水文情况作详细说明。在上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更路经逐步完善,记录或口传观察海上风云和出海行船的知识及积累的丰富谚语,朗朗上口,方便记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J1h,xq/ER,`'p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8W-~;k8c

  迄今发现的有10多种《更路簿》,它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的清澜港或琼海的潭门港起航,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各起讫点之间的更数(距离)、航向针位(航向)和航行线路等。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Q8v W8dC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gc ](~ \4k W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晶

pG/U9qE,PQ|z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PP6^?1F9Z-R/HA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里,我们可以追寻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发展的独特轨迹。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之魂。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mIS

Hf/m;v*C'x8m?  前不久,我省又有6个项目正式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项目名单,至此,海南已先后有3批共2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项目中,临高的临高渔歌、白沙的老古舞、海口的海南斋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澄迈的木雕、白沙的陶器烧制技艺、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

4K'K,E0Vm_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V,f(FB i

  新入围的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怎样的魅力与价值?海南周刊特为读者一一予以展示与介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QX}&eF%?0h"Q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sH/pu4rI9N

  海南斋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z{"|R |+V YA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7jc5Ol&?T

  滋养琼剧的沃土

}'? m+k&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AjrJX]t

  直到现在,海南人看琼剧还说“看斋”,这所谓的“斋”就是海南斋戏。

N'l2V(_1e%}0I[

UdK^ ft&Q AfR#`R  海南斋戏是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

hX+^Z`7_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_\~1Q8C g5j"e

  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地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

L&O1QGd9Tp.h

yu7W M)f  斋戏是海南戏曲的初生形态,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脱胎于斋戏,斋戏至迟在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QCY9F&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7P3zP4@xY t(`j

  据了解,海南斋戏有班社、有艺员、有剧目、有音乐、有表演程式,自成系统、风格独特。斋戏保留了宋元以来我国戏曲的遗音,对研究我国戏曲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U&|PS%S;}

}"s$h(T+ZxAT  斋戏是民俗活动的产物,观赏性强,还是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它融会了海南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戏曲、音乐、杂技、工艺等艺术元素,成为保存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8c'Xm2k*v'j C-E&S

mVK I U3bs)_(pI  白沙老古舞:

%e9M)m W9Wc

I;I2@$n.yr,zt  孤寂的原始舞者

"q m%l'L |ld:Ln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RE Gnn0V-|']

  老古舞,是黎语“闯坎”的意释,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祭祀祖先时跳老古舞。如今,“老古舞”已难得一见,仅在偏僻的细水乡黎村尚有遗存,有必要加以保护。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2^2]Q#gB6@\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Ni7|8XH j

  据白沙细水乡老艺人王国球口述:“古”就是很久的意思,老古舞传承到他,大约已有二十代。早期跳老古舞由村老(村中长辈)主持,明代道教传入黎区,改由道公主持。现由熟悉“老古舞”的老艺人“苟之”(领舞者)主持。

?Qn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AV/\S,v,]:_

  参加跳老古舞人数众多,有数十人不等,在宽阔的空旷场地上,以双行形式插门字型竹子,竹子多少根据场地大小而定,多达1200根,每根竹子约高2米,竹子顶上插着点燃的香。同时,还要在场地三处分别倒放4个、6个、12个舂臼,舂臼上置1个装米的瓷碗、1个鸡(鸭)蛋,点燃3根香和放置祭祀灵牌,场地一边用竹木搭建祭台。祭台置米、鸡(鸭)蛋、香烛等。

NpJ1u){8l s+C 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0U5f0SFFFi

  “老古舞”表现黎族人民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人类繁衍以及祭祀祖先亡灵的内容,舞蹈诙谐有趣,观赏性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p ?"e,h:e7}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p5jx(fO:exN z

  “老古舞”承载着黎族原始农耕社会祭祀的礼仪,传递着黎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信息,舞蹈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Y r7H(@9[/P O7o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i,?R)mGY

  白沙泥片制陶: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C&H(o:q@dq

U(IIl+H/l  4000年前的原始技艺

2@ scL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l#B#Ea {y Q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被认为是我国早期制陶技艺的活化石,是研究早期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GMW1E8uq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V$s6AZ k/{;Zs

  因受机械化生产器具的冲击,手工制作的陶器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目前,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黎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高架村委会坡北村尚有7名传承人。

z$i g`Sy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x%s%l6}"QTu4Xa

  海南考古出土文物就有新石器早期的手制夹沙粗陶。由此推测,黎族人民的手工制陶工艺至少在4000年以上。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o+m(`#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G }(] R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泥片贴筑法制陶出现在泥条盘筑法制陶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是史前文化的孑遗。

waA/vT9c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OZ/Q5c-I/O,h

  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在中原地区已经罕见,但长期以来依然保存在边远的黎族地区,是人类学、民族学和制陶史研究的重要证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R4JR&Ez };z9M;^eS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4ggW_^,SS,J

  澄迈木雕:

!{1W*O2EbSL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_"H }@{g"T0m

  巧夺天工的花瑰艺术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lZ8r I)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5q3lOK6?7B1x2F4o-A Y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艺术的俗称。

3Uf%C'_u3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n1j[BU

  花瑰艺术利用沉木,树根、木化石为原料,以手工雕塑神像、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像、装饰图像等等,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宗数历史、民俗信仰的许多重要信息,有历史研究价值。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Y-@)~F-`7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U ] K4B0a`!B

  老艺人相传,花瑰艺术,源于宋代佛、道教的传入。考古调查发现,宋代澄迈县白石岭建有道观,美榔村建有佛教双石塔、老城建有佛数石塔,各寺庙石塔都要立佛、道教的神像。于是催生了雕刻神像的花瑰艺术。

Q3x!r(k m#UDeP1g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BEjc8F c

  宋代,澄迈县的白石岭有早期的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就曾在这里生活。至清代佛、道教的庙会更盛,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被祭祀的神甚多,也是花瑰艺术的最兴盛时期。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w G_qv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8Ks-Cb u,M\#R

  花瑰艺术雕刻的神像、偶像、人像与历史人物和人类信仰息息相关,体现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对研究人类历史、民俗史、宗教史都有价值,同时在民俗信仰祭祀、木偶戏娱乐、居家装饰中都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实用价值。

o-C3z4iEG$kMi

'@.Cfh9C)`'j$I  临高渔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q BIk8j"S

FZ*}?%q*_#Xi pD  汉代唱响的渔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6R7S~ L

6L/| _{4II [  一首经典的旋律《西沙,可爱的家乡》传唱不衰,谁曾想到,它却改编自临高渔民口头传唱千百年的渔歌……

|'eT`-@+Mb

$D:wEmOl  渔歌是渔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汉代开始就有来自内地的渔民迁入今之临高县(汉时儋郡属地),以捕鱼为生。宋代临高的渔业已相当发达。渔民习惯住在海边,成年的未婚男女有集中居住的习俗,聚居的地方称为“男子馆”“女子馆”,天高月明之夜,他(她)们集中到沙滩上斗歌,“渔歌唱晚”的歌声此起彼落。渔民出海,渔歌也随着在海上飘荡。渔场、村场处处都是赛歌场。

!MZI @7MS^@

8N3vh `"] d  《临高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临高县有个县令谢渥,体恤民众,重视渔业,渔业丰收,渔港到处荡漾渔姑甜甜的叫卖声:“卖鱼啰 !”这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渔歌的“哩哩美调”,此外还有“姐么哩调”、“啊罗啊调”、“爱啊哩调”、“拉帮调”、“摇船调”、“咸水歌调”等20多种。

{t sc:Qi

cC M)X bh+u mUJ  临高渔歌是海南省传统音乐歌曲的重要歌种,它是临高渔民生活的写照,题材广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人文、渔乡风光、捕鱼织网、爱情生活、祭海上保护神等等,无所不歌。渔歌具有浓郁的“海味”,曲调似大海般辽阔,似流水般流畅,似波涛般起伏,似浪花般优美,其中的“哩哩美调”经国家教委审定被编入初中的音乐教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z%Ji{vr

S2|5b2RE?~1q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剧大家田汉到临高考察采风时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我国著名作曲家黄准到临高采风,称“临高渔歌‘哩哩美’是中国最好的渔歌之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p(Qd6} |

/u5a$ptFb&Ne'}8p T3E  作曲家吕远慕名到临高采风,吸收渔歌“哩哩美调”的优美旋律,一举创作电影插曲《西沙,可爱的家乡》。

bs$tc`-H2x

8A9@3S6m-UD!^  琼海更路经: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4n3^ HT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1? DTT/Or1mI

  辽阔海疆的开拓实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kg+|]

vkf#i$o*Q {Z_'r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勤劳智慧的海南渔民就是靠手中的更路经,开辟出辽阔的海疆。

#o,ib&?g*AR?L+a

.Og$T7K2|3k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一种手抄航行路线图的册子,“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不同的名称是不同的手抄(或口述记录)本。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W"iQ?HT

;]6l(D(Fa9K wl*Ij&@  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到十九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定型成书,此后世代流传至今。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h M2KC tI C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py0D JiN,b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岛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与分布,以约定俗成的方法给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起了形象生动的地名;各岛礁的距离、相对方位、地貌和海况,以及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候和水文情况作详细说明。在上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更路经逐步完善,记录或口传观察海上风云和出海行船的知识及积累的丰富谚语,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h j2Y K'N;V$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t'OcQ$h

  迄今发现的有10多种《更路簿》,它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的清澜港或琼海的潭门港起航,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各起讫点之间的更数(距离)、航向针位(航向)和航行线路等。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d4p`RMQ N,yCdo

TAG: 非遗 海南 祭祀仪式 琼剧 斋戏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