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里,我们可以追寻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发展的独特轨迹。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之魂。
前不久,我省又有6个项目正式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项目名单,至此,海南已先后有3批共2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项目中,临高的临高渔歌、白沙的老古舞、海口的海南斋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澄迈的木雕、白沙的陶器烧制技艺、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
海南斋戏: 新入围的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怎样的魅力与价值?海南周刊特为读者一一予以展示与介绍。
直到现在,海南人看琼剧还说“看斋”,这所谓的“斋”就是海南斋戏。
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源于民间的祭祀仪式。
海南斋戏是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
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地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斋戏是海南戏曲的初生形态,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脱胎于斋戏,斋戏至迟在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