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广州扬箕村:闹事村庄 即将消失的"城市胎记"(图)

发布: 2010-6-03 02:03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南方日报 | 查看: 766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3p4^DbX8^

(O,o_,U if/V-Mn

jwt9Hd)lJ B&~

&p-I*_+k#Ps{'c  阴暗、潮湿、肮脏、狭窄,是扬箕村展现在大多数人眼前的形象,它应属最不适合旅游的地方之一,这个城市里绝大部分的人也不愿意带自己的朋友去参观游览。但是,对于扬箕村民而言,这里是家乡,对于外来务工者而言,这里便是生活。不同的人夹杂着不同的目光,看待这里的一切。

?Lm:X_;} ~*L&G \4c~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VA9N"j%k-[%h

  但是无论如何,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将夷为平地,重建高楼,这里会变成仅次于珠江新城的高端城区。一个城市胎记消失了,崭新的面容即将出现……

Zg I&zk F: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P _$c-f$KaT!S

  闹市里那座900多岁的村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5Vwf/p[%tKX3^+z

w2^Ds"PKH5m4K  扬箕村,这个闹市中心的小村庄,坐落在广州城区东部、中山一路东端南侧,因村旁有沙河涌,河水晶莹而得名。

6q7W~+Y/W.V!r

tp;J"q!u3OT$g  老人说,在9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了。历史记载,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最先是黄氏族人在扬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垦田造屋。当时的扬箕村,只是一片河滩小墩,形状颇似筛米的箕,由此得名“颠簸里”。从宋仁宗嘉矿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从陕西、河南、江西、闵浦等地迁来众多移民,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随着时间的推移,簸箕里根据姚李秦梁四大姓氏,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后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j{-R^@

_kFw"w!G;B  村志记载,扬箕村原始地势地貌,是村心稍高,东西倾斜,北高南低,就像一只头向白云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龟。村庄东南西各临火甲涌、珠江以及西环沙河涌三大肥水,水源充沛。而“东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荫,南临水松帐,北沿禄影行。”则正是对扬箕村当年竹林环绕、榕树荫庇、松帐和栗树包围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而在这些良山肥水之间,就安安静静地坐落着这个现今900多岁的小村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E3}Sj+Yv3Y

y2U!f,l1SO  玉虚宫、祠堂、牌坊

4VT$~#ocu

mE&XJ{/w1x(_&p  有人说,中国人是个仪式崇拜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有历史的地方都是寺庙和祠堂的所在,扬箕村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当年,扬箕村有雄镇、泰来、长庚、永巩四个牌坊分镇东南西北,它们是扬箕村四面唯一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入夜后,牌坊口用数根大杉木封闭门口,牌坊上层是更楼,有更夫打更报平安。在四大牌坊守护的村庄内,建有祠堂6间、公厅5间、寺院4间、社学3间,鳌耳举人屋7间,还有400多间蚝壳墙、桩泥墙、红米石脚墙的明清风格住房。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2g$v b)l`

BeInA(AU$zp  今日900多岁的扬箕村,玉虚宫、两山姚公祠和位于扬箕小学内的姚氏大宗祠等历史古迹,虽经多次修葺但依然保持完好,而四座牌坊中泰来坊和雄镇坊的复制品也保留了下来。和古代不同,它们的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寺庙、祠堂都改作村民娱乐休闲之用。

3?/Q;L7Y {YMT6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o-i/rJh$M

  提到扬箕村,就不得不提到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玉虚宫。玉虚宫实际上是北帝庙的别称,供奉的正是玄天上帝———北帝,它是扬箕村最正宗也是最完整的古建筑。青砖绿瓦,红柱飞檐,玉虚宫一下子就从周围钢筋水泥造就的高楼中跳脱出来,活像一个老人俯视着周围的愣头青。走进玉虚宫,左边是一把三人坐木质沙发和十几把椅子,右边的墙体上则记载了玉虚宫的修葺记录和村民重修捐资情况。而从正门直走进去,就看到北帝被供奉在了正中央,北帝的香案前摆了几样供品。而在北帝神位旁边,其他神位也众星捧月般位列两侧。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_v Q:s

(k6}5{]D\  与玉虚宫位隔两栋房子,就是扬箕村最大姓氏姚姓的祠堂———两山姚公祠,不过现已改作“扬箕村老人活动之家”。虽然在门口上写明“非本村村民未经同意不得进内活动”,但对于笔者这样的陌生面孔,在院内休闲的村民并没有表现出诧异之色。门口的两个石墩上定有两人分坐两边聊天,而在门内则摆放了一把三人木质沙发,村民坐在那里都会把脚惬意地翘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从门内走进去,在正进的中间就是姚氏祖先的牌位。而在旁边,扬箕村醒狮队的道具特别显眼,红色的狮头和舞狮的大鼓整齐地摆放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院内左进的墙上挂了一幅锦旗,是由麻涌大步东社赠送给扬箕醒狮队,上书“武术超群”。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O/leR EY!Oic9cL

\@&Rg#I\W9K  在即将到来的拆迁中,本来只有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玉虚宫将会得到保留,其他包括数间祠堂在内将整体拆除重建。后来经过村中长老的争取和专家的考察,由于玉虚宫与大宗祠仅一墙之隔,遂向广州市越秀区文广局建议,将它们连成一片设“一庙一祠”扬箕历史文化保护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O{X'J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w$jS R(Y6O

  握手楼、一线天和屋檐下晒不干的衣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X.iR] q.Or~/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s \E3U*bN

  在扬箕村生活过的人们,对一线天和握手楼都有着别样的感受。在这里,毗邻的两栋楼房之间在底层就只有1米—2米的距离,而到了高层,站在阳台上就可以摸到对面人家的防盗窗,互住对面楼房的人们甚至可以握手,人们将之戏称为“握手楼”。而站在窄窄的小巷子里往天上看,透过错综复杂的电线,也只能看到一线的天空。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d X/P)Z#\],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YA;Q J }G(D\

  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扬箕村的巷子一点也不为过。这里的巷子,多数只有1米宽,根本容不得两个人并肩而过。从一条巷子里进去,一般很难看到尽头,那七拐八扭的巷子通常让人走得晕头转向。笔者在这些窄巷里穿行时,就一度走丢了方向,在村民或“白话”或夹杂各地口音的普通话指引中,才勉强走了出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O y/Y _X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g5efE V

  在扬箕村穿行,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屋檐下的铁架上,都挂了几件衣服:T恤衫、裤子、毛巾甚至内衣都被挂在了外面。由于空间过于狭窄,衣服始终处于阴地里,但村民还是固执地晾在外面。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H-G8Eo c8eJ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0w:vPf

  扬箕村的巷子窄而潮湿,但丝毫阻挡不了村民匆匆的步伐。临近拆迁,很多村民都在忙着搬家,旧旧的三轮车上装满了各种杂物,有还能使用的家具,也有从旧房子拆下来的门框、玻璃等,车夫都佝偻着身子前行。自行车铃声、村民的吆喝声、孩子的叫声以及家具碰撞的乒乓声,就像一支虽嘈杂但欢快的交响曲,随着人流在巷子里流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B _*[#O?f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d,q Jyw J'X t/ZnsG

  搬家的体力活都交给了中年人,在他们脸上看不到背井离乡的悲情,有的只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的坚毅。而年轻一辈在父辈奋力脚蹬的三轮车后用力推时,有的还吹起了口哨,似乎是想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帮不上手的老人们,则站在巷子里徘徊,似乎想把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村庄老巷子老房子再多看一眼,哪怕一眼。而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家人忙里忙外准备搬家的时候,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台阶上,含混不清地嘟囔着什么,脸上的落寞让人看了会感伤。

&vS%UB6CJ;^?6p%s

!D"g-l_t  老人们说,这个村庄毕竟养了一辈又一辈的扬箕人。搬迁之前,扬箕人可以收点房租做点小生意,轻轻松松过活。搬迁了呢?虽然有了新房子,但生计从何而来?这些子孙如何生存下去?而这些从来不是年轻人所担心的,他们年富力强,相信凭借自己的辛勤耐劳可以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前方的路,是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般平坦?

d]+BJf!^x

+f1D[uX.]}  在巷子里间或走过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手里拉着旅行箱不紧不慢地走着。扬箕人都知道他们是新来广州打拼的大学生,毕竟这里曾经是多少年轻人追求梦想的第一站。现在扬箕村要拆迁了,他们或许开始去寻找下一个“扬箕村”,那梦想开始的地方……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SU9|IV

TAG: 村庄 广州 胎记 闹事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