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乡俗记忆:山东招远的清明风俗

发布: 2010-4-03 19:32 | 作者: 康凤和 | 来源: 中国网-齐鲁晚报 2010-04-02 10:37:00 | 查看: 1071次

O8YZJ%g5F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又是人们上坟祭祖、踏青郊游等民俗活动的日子。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 r tJ?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pw"x&I3O f

  在我的老家招远,这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都起来了,要准备较为丰盛的上坟用的祭品,如鸡鸭鱼肉、糕点水果、鞭炮水酒等。以前,人们将这些贡品放在“食盒”里。“食盒”是用藤条或竹篾编成的长方体状,分上下两三层,上面有盖、有提手,刷上清漆,大都为橙色或紫红色,制作考究,碗碟放在里面不易歪斜磕碰。随后,一家家老老少少地奔向各自的坟茔地。

:W6P8T&rRH

^%Bc6u;[@4h0r7l  我家族逢年过节、上坟拜土、红白喜事要“全动”,上坟扫墓要在一中心地点集合一块儿出发,上下六七代形成足有三十口人的队伍。大家肩扛铁锨,手提食盒、篮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明净的阳光,沿着乡野的沙土之路,谈笑风生走向我们共同的目的地——祖坟。

$?J0]QxhX,CyH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Gl,Iu3W,F'an

  上世纪的“大跃进”之前,我村四大姓氏各有各的祖坟。1958年根据当时的政策,将祖坟全部夷为平地。“就窝打核桃”,即就地深挖,将遗骨下沉,上面覆盖以土,不妨碍种庄稼。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又开始刊立碑记了。我家族一有心人当时掘坟时将几块原墓碑暗自保存下来,其中有我祖父的父亲、祖父直至曾祖父,都是清朝时代立的碑,大致算来在二百年上下。以祖父的曾祖父之墓为起点,往前一座座坟墓按扇形排开,且全都有墓碑,追根溯源,一目了然。我自信是唯物主义者,但此时此地此景令人感慨颇多,我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敬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如此集中而动人。大人们除去坟墓上的荒草,铲一些新土培到坟墓的洼陷处;少儿们则把新的黄纸压在坟墓的尖顶上,大家七手八脚将坟墓修葺一新。当地流行一句谚语:“亲亲孙子压张纸,亲亲外孙指一指。”意思是爷爷奶奶在世时亲孙子,俟过世后,孙子上坟拜土时会在自己的坟墓顶压张纸,外孙在过路时会朝墓地指一指说:“姥爷姥姥的坟墓在那儿。”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 ? vq aqd#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ek#i?W ^)^

  父亲在清明节那天更是令人感动不已,他还要带上水桶和松树苗、榆树苗,在墓地栽上新的小树、浇上水。前几年栽的树,有的歪歪斜斜的,父亲小心地把它们扶正,再把斜出的枝条剪掉。墓地离村偏远,地薄缺水,父亲就让我们兄弟用车拉上水去浇。经父亲的精心管理,墓地松树、榆树长得郁郁葱葱。父亲活到八十多岁,年复一年,年年乐此不疲。每当此时此地,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父亲仿佛在感召着我们这些后辈,等他不在世时我们该如何做。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教育,教育后人要尊亲敬祖、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J3LY ^)Q%Xbi1V

3WD9k!C-v1D)Y${  最后,大家在墓前摆上菜肴,上香放炮,洒酒而祭。祭毕,家人及本族人一起在墓地前论资排辈席地而坐,谈古论今把酒问盏,直至尽兴方归。人们都明白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死者长已矣,活者当自强”,也无须“欲断魂”了(亲人去世未满三年者除外)。作为升华的生命意识,积淀在清明节的风俗之中。(康凤和)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3Lu(fT/\ ?)a

TAG: 传统节日 清明 山东招远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