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宁波举行期间,冯骥才专程到颁奖现场为获奖者颁奖。颁奖活动结束时,冯骥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谈得最多的是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他说,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十分重要,我们必须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失去它,我们的文化将失去凭依,也将失去产生文化的原动力。
冯骥才是作家、画家,而近年来,他的名字更多地与“民间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他的身份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为抢救民间文化,他在全国各地奔走呼吁,为筹集资金甚至卖出了自己的画作。
采访中,冯骥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
辽宁日报 2003年,您率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着手普查中国民间文化家底。经过这几年的普查,您有哪些感想?
冯骥才 我在感慨我们家底丰厚的同时,也慨叹遗产消逝之快。我们的抢救速度远远跟不上濒危、消亡的速度!大规模的开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等,是中国民间文化濒危、消亡速度日益加快的主要原因。
辽宁日报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失去我们文化的灵魂?
现代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基因。留住这些文化,不只是留住我们的美好传统和精神财富,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冯骥才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辽宁日报 在第九届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我们看到一些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正在抢救、传承中,如雕塑工艺、金属工艺、抽纱刺绣、面塑工艺等,中国的乡土工艺美术现状怎样?
艺术的创作。一些农村拆迁,与原来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元素也发生了变化或随之丢失。同时很多民间艺人并不知道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从而忽略了对它的保护。
冯骥才 中国的乡土工艺美术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丢失问题。乡土工艺美术是广大老百姓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羽毛、木头、草等自然物制作而成。老百姓农忙时干活,农闲时进行创作。现在因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农民到城市打工或自己做买卖,不再从事民间辽宁日报 近几年,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走出封闭状态,登上了城市大舞台,您怎么看?
冯骥才 原生态歌舞并非不可以转化成现代艺术的营养,但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在那块土地上的存在,都跑到大城市的舞台上了,原生态实际上就死亡了。如今,作为当地百姓生活一部分的原生态部分已不多了,更多的变成了旅游产品。
辽宁日报 近年来,中国古村落游客日渐增多,但有一句流行语叫“文化空巢”,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
冯骥才 中国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行政村有60多万,而真正有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有几千个,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都在农村,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在无度的旅游开发和金钱欲面前,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正在退出我们的视野。幸而还有一些古村落,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如西递、宏村、乌镇等,但不少房子是空的,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空巢”,没有了血肉和灵魂,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对待。如果这些古村落没有了,民间文化也就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消逝了,古村落是民间文化最后的防线。
辽宁日报 从最早呼吁设立中国的 “文化遗产日”,到带领中国民协组织实施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一名民间文化守望者,您认为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最重要的是什么?
冯骥才 最重要的是要唤起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
本报记者 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