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评“跪拜”:下跪磕头摧辱人格 希望早成历史

发布: 2009-10-21 17:16 | 作者: 王学泰 | 来源: 学习时报 | 查看: 561次

/Qid5m4n"e#I  跪拜陋习

~"Xk{J(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DYqX J1h\

  台湾“八八水灾”,灾民一方面责备当局救灾不力,可是当马英九到灾区慰问时,有些灾民不由得在他面前还是跪了下来,看了很不舒服。这种现象在大陆也很多,每当人们对在上位的人物表示感谢时,下跪被认为是最真诚的选择。虽然民间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说法,劝七尺男儿不要轻易“推金山,倒玉柱”,见人就拜,但国人仍然乐此不疲。在网上经常会发现用“跪求”表达自己“求”的至诚与谦卑;带有行帮性质职业里在师傅收徒弟的拜师礼上也常用“三跪九拜”表明传承的货真价实……民国时康有为康圣人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中就说“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似乎要尊敬孔子非要下跪不可。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7Ftn8Z x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I~C#S Z2P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马上废除了跪拜礼,但人们还不习惯。《阿Q正传》写到阿Q当作抢匪被抓,在他过堂的时候,看到大堂上的官吏和两旁的衙役“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于是阿Q“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然而,阿Q虽然听懂了这话,“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这还被那些“长衫人物”鄙夷为“奴隶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民国一建立,便废除了流行三四千年,而且是“于清为烈”的跪拜礼节。然而当时的一般老百姓还不习惯,一见当官的,便不免膝盖发软,从内心发出下跪的冲动,还会受到自以为“维新”人的鄙夷,阿Q就是一例。见官不必下跪了,现在看来是平常,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说废除跪拜是辛亥革命的一大贡献也未尝不可。

7rm~6f,ADdr

zz7W)Y9go(DZ3z~  席地而坐的跪拜与垂足而坐的跪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j.rJw;n~*d~

K#XE$pF?s2t  古代的中国人注重跪拜是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古人居住房室类似现今日本传统住宅,室内铺筵,筵上铺席,鞋脱在室外,进屋席地而坐。所谓的“坐”乃是双膝跪在席上,臀部坐在双足的后跟上,与日本坐在榻榻米上姿势类似。所谓“跪”就是把腰一挺臀部离足,表示尊敬,这也叫做“跽”或“长跪”。跪而俯身向下,就是跪拜。受礼者如还礼,也直直腰作长跪状,再俯身向下就可以了。如不还礼,还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双足的后跟上,受礼者行礼者都处在同一个高度上,两者差别不大。在跪着时如果双手与头部前额碰席就是“顿首”,现在叫“磕头”。这种坐卧跪拜的姿势延续了两三千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E^ Fq&Z0}#E

-viI0u8`Gu"]b  到了东汉末年胡床传入,坐具发生了变化。胡床是胡人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可以收拢折起,携带方便。胡床传入中原后马上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很快普及起来。后来胡床加高,后面安上靠背就成为椅子。这种可以垂足而坐、并有依靠的高位置坐具显然比席地而坐舒服多了,很快就被中原人接受。可是跪拜与接受跪拜人的距离却因此拉大了。跪拜者一下跪就是拜在受礼者的脚下,行礼者看受礼者是仰视,受礼者看行礼者是俯视,这就形成一种心理威压。真是尊者自尊,卑者自卑。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x;wLr @a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U4i ^o p0U

  先秦之间的君臣关系虽然也是尊卑有等,但差距不甚悬绝,所以孔孟谈到君臣关系都是从相对角度来说的。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类。由于中国古代国家是从氏族部落发展来的,习俗中有敬老尊贤的传统。例如依照古礼天子接待三老五更(三老为乡官,要五十岁以上人担任;五更为年老退休在乡官员)要跪拜,宴请时要割牲、执酱、执爵。因此东汉的仲长统在《昌言》中说“古者君之于臣,无不答拜也。虽王者有变,不必相因,犹宜存其大者。御史大夫,三公之列也,今不为起,非也。”在仲长统看来到了东汉时期,在君对臣子的礼数已经衰减许多,作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退朝皇帝不起身相送了。

5r1Ac7T+PC

+G~eRQ  唐代皇帝的宝座已经是高脚椅了。《旧唐书》明确记载唐穆宗曾在“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绳床也叫禅床,是从印度传来,因此也可叫胡床。它与交椅式胡床都是高脚的,都是供人垂足而坐的。再加上大明宫地势很高、宫殿基址更高。每当朝会自然会产生皇帝如在云端之感,诗人把它形象化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虽然自隋唐以来君臣之间差距拉大,但皇帝对臣工、特别是大臣还有几分尊重,特别是修养较好的皇帝,例如唐太宗、玄宗等。此时大臣、特别是宰相一级在御前都是有座位的。开元初,像姚崇、宋璟这样老臣,“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则临轩以送”。宋代虽然优容文人士大夫,但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削弱,宰相在皇帝前的座位是没了。讨论国事,皇帝坐着,宰相、大臣们站着,好像衙门里两行差役,去古之道日远。

+Be q^;WV/FT

6B,Q3y9v8a  跪拜在清代成为

:e3[0vi(v EC

dCi9wo"M ?  君尊臣卑绝对化的标志

:cyjj]:P3^8qv9@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3\4w{C2V~G

  明清两代皇权专制发展到极端,明代废除了宰相,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既是国家元首,又兼政府首脑。口头上称呼为“相爷”的首辅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其实都是皇帝的秘书,只是起“拟旨”“传旨”的作用,事无巨细,都是皇帝说了算。首辅、军机大臣只有参谋权,没有决定权。君臣之间,一在九天之上,一在九地之下。清统治者在关外时还保留了氏族社会的民主因素,可是入关后,专学汉族政权中的皇权专制,把它发展到极端,使得皇权专制传统在清代统治中发扬得淋漓尽致。在跪拜问题上尤其如此。

D3T@*_RQ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a6nE4xC8S L~"F

  跪拜几乎是清代朝仪决不能通融的问题。臣工见皇帝一定要三跪九拜(下跪三次,磕九个头),就连后宫后妃也不例外。清代皇帝在宫中一般都是单独进餐,即使召来了后妃陪膳,他们来了也要谨遵君臣大礼,来时要觐见,去时要谢恩,而且都是三跪九拜,太麻烦,毫无夫妻之趣。乾隆登基之初,还不像后来那样苛酷,似乎有意矫其父之弊。乾隆五年十一月举行御门大典(在乾清门前),这正是北京天寒地冻之时,皇帝宝座设在门檐下,一般大臣就跪在门前广场上。他下诏给大学士等铺设氊垫。并说: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U v Fjc;z9i1R5f

j0V0U a-{9s  向来御门听政大学士等、俱不设氊垫,惟圆明园、奉皇考特旨铺设,而乾清门尚仍其旧。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豫防专擅之渐。然亦不系乎此,况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学士等、皆年老大臣,当此严寒,就地长跪,朕心特切轸念。嗣后著铺氊垫、以昭优礼至意。(《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31)

nT Au&F;G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m*p7yX-C"xV7T

  这是为了显示仁慈的特别照顾,至于平常仍是一如旧贯。在平定准格尔叛乱立有大功的吏部尚书刘于义已经七十余岁,在养心殿奏事时跪的时间太久,站起来时踩了自己的袍服角,跌到,猝死在御座之前。有的毫无心肝者还说“刘相公真是死得其所”。

dj QZgJ_

g4|`K%b.r+T:d(p  为了能跪和磕好头是清代大官必须练好的基本功。《清代之竹头木屑》中说“凡大臣被召见,恩命尤笃,或纶音及其祖父,则须碰响头,须声彻御前,乃为至敬。然必须重赂内监,指示向来碰头之处,叩头声篷篷然,若击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则叩至头肿如瓠,亦不响也。凡大臣跪久则膝痛,故膝间必以厚棉裹之。前合肥以太后万寿在迩,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习之,盖国朝大臣恭谨类如此。”觐见时,如果皇帝或太后问及父亲或祖父,这是无比恩宠,要磕响头,为此还要贿赂太监,找个音响好的地方,否则磕肿了脑袋也发不出声音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z H?'b

:x8Z*l;~dg%A  有现代意识的人都会觉得下跪、磕头是最丧失个人尊严的。欧洲人不能接受这个礼节,英国第一次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则成为最棘手的国际问题。英国人不愿意三跪九叩,乾隆要求陪同的大臣反复开导,但马嘎尔尼就是水火不进,顽固得很,结果其外交任务也没有完成,中英正式交往拖了四五十年。回国后,马嘎尔尼著书详记此事,不过清人也有阿Q式的自解,李慈铭的《桃花圣解盦日记》言英使马嘎尔尼见乾隆好像秦舞阳见到秦始皇一样“皆震栗失次,不能致辞,跽叩而出,自此不敢复觐天颜。此辈犬羊,君臣脱略,虽跳梁日久,目未睹汉官威仪,故其初挟制万端,必欲瞻觐。既许之矣,又要求礼节,不肯拜跪。文相国再三开喻,始允行三鞠躬,继加为五鞠躬。文公固争,不可复得。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后,神灵震慑,有以致之云。”在作者看来不懂得或不会三跪九叩的简直就是“犬羊之辈”,正常的人都是娴熟三跪九叩的。这时清还强大,可以拒“犬羊”于千里之外;道光以后,国门被大炮轰开,这些“犬羊之辈”竟要求有驻京使节,于是如何见皇帝问题又成了举世第一难题。其实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初,西洋使节或宾客“凡内廷召见,并许侍立,不行拜跪礼”。雍正还与罗马教廷使节握过手。只是到了乾隆末,这个问题才敏感起来。同治间在朝臣一片反对声中总算制定了西洋使臣以鞠躬礼见皇帝。光绪年间的伺候在皇帝身边的“起居注”官恽毓鼎看到引荐使臣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官员却跪在一旁,比外国人矮了一截,十分尴尬。不过恽毓鼎还是觉得“跪着”才过瘾。当光绪和慈禧前后脚去世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文武百官为“两宫”送葬的情景。跪在他前面的是曾做过军机大臣的孙家鼐,孙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几个小时一直直挺挺地跪在寒风之中,一动不动,恽毓鼎十分感动,记下了“老辈风范,真不可及”的感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WsK$v(}R)u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x,fFpNy%Q

  几千年了,国人习惯了跪拜,但在垂足而坐已经普及、伦理文明日益彰显的当代,下跪磕头肯定是摧辱人格的一种礼节,希望它早点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记忆

T7J7h3f*G4g`4o;MO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7A,a.m7I RT9F1m'~

  □王学泰

t:To$m A-We

TAG: 跪拜 磕头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