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落幕。当地时间下午,阿根廷从中国手中接过“主宾国”接力棒。回顾本届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是绝对“热点”。本报特用四大“关键词”解读本届“世界书业的奥林匹克”。
-关键词一:中国元素
10月16日下午,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主题馆,走进来两名留着披肩长发的盲人女孩,她们拄着导盲杖、背着双肩包,走到活字方阵前蹲了下来,用手轻轻触摸陌生的中国汉字,久久不停。曾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摄影家解海龙,此时忙按下了快门。主题馆的“纸山”、“书墙”、“墨滴”、“活字阵”及甲骨文等展品,构成了一个与欧洲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空间。
法兰克福展览馆中心广场上,用京剧脸谱装饰的舞台和广场帐篷里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着众多参观者。1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表演着剪纸、皮影、唐卡的制作。开幕第一天,京剧大家于魁智就在此唱响了“国粹”京剧。此后,轮番上场的是中国“功夫”、“舞狮”。
这个欧洲城市,从未如此“中国”。从踏上法兰克福的那一刻开始,在机场国际出口处,介绍主宾国中国的广告牌就印入了记者的眼帘。那样的广告牌,在法兰克福的大学、文学馆、博物馆、街道随处可见,主题词“经典与创新”已为法兰克福市民所熟知。
-关键词二:对话
13日开幕当天,中外“对话”便已开始。
当地时间13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与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法兰克福市政厅会面。罗特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活字印刷的印模。而“中国印刷史奠基人、已故史家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英文版,也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
开幕式上,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给中国客人的欢迎辞中说,“法兰克福书展,是一个充满着讨论与争论的地方,但所有讨论和争论都不能成为长期的对抗。友好待客不但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德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