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如何续写“弦歌不辍”的传统

发布: 2009-10-14 15:30 | 作者: 十年砍柴 | 来源: 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2009-10-14 11:21:00 | 查看: 686次

J:B L(KE)L
%oT%]'H)|0m.` tS%k |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了五堂课,其中一节是音乐课。那堂课播放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温总理为此评点道:“美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真善美,就是世界事物的真善美,这就是那首歌的真谛。”“一堂音乐课让孩子们通过唱歌来懂得人世间的爱,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Y k%Yo3YP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Cx WX |

  这段话所提出的是一个大命题,即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熏陶作用。美妙的音乐开启孩子们对世间万物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乃至升华为大仁大爱,确实是一件美妙而神奇的事情。在人类文明史中,音乐教育所起的这些作用,一次次被证实。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揭示了音乐伟大的魅力,海军上校家的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显然比法国那个“放牛班”中顽劣的孩子们要优渥得多,生活的国度、家庭出身诸多不同的孩子,都能同样被美妙的音乐陶冶,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t1KjCs$mR`

L'@-crk+K  音乐之陶冶作用,在我国古代早有传统,不过中国士大夫所言的乃是其“教化”作用。对子弟的教育,必定包含音乐的内容,“弦歌之声”几乎成为教书育人的代名词。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儒生心中的“王道”就是用礼乐建构一种文明秩序,秩序混乱则名之为“礼崩乐坏”。上至诸侯进行国务活动,必定“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下至一般士人家庭宴请朋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孔子到他弟子言偃治理的武城,听到弦歌不断,开了句玩笑:“割鸡焉用牛刀?”说完后担心随从的学生误会,立马正色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aW N:Cq)rf#{

w7T:Rz%J^Ez  时代在变,今天距孔子那个时代2500多年了,显然不能像孔子主张的那样,靠礼乐维持社会秩序。但音乐对孩子们所具有无可替代的陶冶、教化作用,却是不变的。音乐所能传达的仁爱、恻隐、悲悯,这类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及基本价值观,我想能跨越时空,超越民族、国家之畛域,就如那首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所歌唱的那样。音乐才是人类真正的共同的语言,是“通天塔”。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通过音乐教育乃至其他人文、自然科学的教育,除了继承人类文明的遗产外,还要有超越古人的感悟如收获。显然中国古人希望单向地用我们的文化包括礼乐“以夏变夷”就是过于自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平等的。再比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通过唱歌来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在现代社会,无论在自然科学界对自然界奥妙的探索,还是在人文科学界对历史真相、新闻真相的探求,求真理应放在第一位。如果真相被遮蔽了,那么就不可能有善与美,只可能有伪善和假美。而不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的爱很容易导致迷信和盲从,这样的爱是脆弱的。

0L2c.EO`0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L p(`:L`+b\

  今日中国社会,家长和学校似乎也普遍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音乐教育功利性太强,让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参加考级,多数人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在小升初或中考中得到特长加分,说到底这种“音乐教育”根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附属,和参加“奥数班”、进行题海训练没什么不同。如此,美妙的音乐会变得面目可憎,孩子们怎么可能有闻弦歌而如沐春风的快乐呢?温家宝总理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的理解是不仅仅指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各个学科比如音乐的教育,依然是僵化的,离培养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还有相当的距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L%xcD7Wu ]

0L%E\F @DGvQ:g6v;J  □十年砍柴(北京 专栏作家)

XSh i,Q _@!i

TAG: 传统 弦歌不辍 音乐教育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