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树皮制衣:民博会在即

发布: 2009-10-11 04:38 | 作者: 记者 吴珊 | 来源: 云南信息报 2009-10-11 3:40:00 | 查看: 823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 e&e Q

2f9U3^YVB(?v  10月15-19日,2009昆明中国)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将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近50位民间大师将现场展示绝活,本报作为该活动的协办媒体,从9月22日起,预先推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栏目,采访了多位来自云南山野的民间艺人,展现绝活,展现原生态,呈现人物故事

-j#t.t/\(m*fP

+s)\/@'S5yW)b  他们的民间绝活,有的已经有上千百年的历史,有的濒临灭绝,在市场和传承之间,他们面临着选择。国庆节前,本报已推出“马关农民版画”、“副县长刺绣绝活”、“活佛唐卡展巨作”、“民国旗袍风华绝代”等稿件,今日继续叙说一个个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故事。“张树皮树皮制衣惊倒世人”,三尺男儿钟爱刺绣教父,还有,你可以去官渡古镇看看,那里有“乌铜走银”绝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I.C2W1@2N F.r,C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s O!V$O \ie0t/X

张树皮穿着自己用树皮制作的衣服。

9z)M"`$Z.Fs

Hi4}4FQ-N  张卫平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1u/c2y qV%Iy
  “箭毒木”做衣穿上身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lG+C;kCp9yBjl7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FZq,kd/d r

  〔当张树皮穿着他手工制作的“树皮衣服”站在大家面前时,那“酋长”式的微笑,“野人”一样的装扮,让人感到一股原始风扑面而来。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Yq{3qK3R^\

\Kve;h WeD  张树皮的本名叫张卫平,是一名哈尼族民间艺人,因为能用的“箭毒木”的树皮制作衣服,人们就叫他“张树皮”。〕

'CDhOF7D5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5s_3Y1eSW'B

  树皮衣服质地柔软、轻盈透气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 U5w1qX

g }VC p9@B  “箭毒木”是剧毒树种,在古代,人们用树汁涂抹在弓箭尖上,目标被射中即刻死去,即所谓的“见血封喉”。用这样有剧毒的树的树皮制作衣服,能穿?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o T:r:S+Z+d

"L {MB _.fm!g  “树皮剥下来经过处理后,就没毒了。剥树皮时只要不弄破皮肤,沾不到树液就不会有事!”张树皮憨厚地说道。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ThA4]CxR3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E+D?jVM3ib

  20岁出头时,热爱根雕艺术的张树皮向父亲提出:想要了解并学习树皮制作衣服或床垫,没想到父亲竟一口回绝:“现在只有愚蠢的人才做这个,你是在倒退,走回原始社会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 N,d.E%| kx P"a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9Q9v*WCmM

  可在张树皮看来,这不是倒退,而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照着家里的树皮床垫做实验,可用了好多树皮,结果都不理想。所以我一再地恳求父亲,他磨不过我,只好带我上山找‘箭毒木’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iA-B8FC2\,BR0` M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N0J+l.e5k$G;_

  因为“箭毒木”树皮的纤维很密很软,做出来的衣服质地柔软,轻盈透气,可穿三五年。记者试着穿了穿,果然轻巧,难怪张树皮称呼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树皮”。

6jO0N+F.\YL$^Oe

Qm Ud%L(\J!R  树皮博物馆讲述民俗历史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Jz)N#K3r%|H 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LHW'h2yJ~

  张树皮告诉记者:“我制作的第一件树皮衣服,被一位台湾人花200美元买走了,当时真是出乎我的预料。”这不仅让张树皮看到了树皮衣服潜在的市场,也让他名声渐响,从1997年到2000年,他设计制作的树皮风衣,连续三届获得昆明春天杯民族旅游风标民族服饰大赛金、银奖。

y BrP%Ff%Da

_4?,Im!K6]Yg k5h]%i  20多年来,张树皮制作了近千件作品,包括树皮衣、帽、鞋、裙、裤、包,还有树皮板凳、古老的马灯,雕刻在树皮上的脸谱,穿着树皮装的木头模特等。最近,他又和妻子一起制作出了市场需求度高的“树皮项链”等女性喜欢的饰物,“这些小东西比较好卖。”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e'H}/Sn7Z`vl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AF&f)fjg

  据记载,哈尼族人穿树皮衣约有1000年历史,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先民白天穿树皮衣遮身,夜间盖树皮被御寒,劳动中用树皮包盛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至19世纪初,树皮服装逐渐消失。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P TX)nk]0o/l

Z:hK }"I*M  2005年,张树皮带着十几件树皮衣来到云南民族村,并有了一个树皮衣物展馆,成为民族村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目前,张树皮在家乡西双版纳的森林里建造了一幢二层楼的小楼,准备打造成“树皮博物馆”,“这是我自己出钱建盖的私人博物馆,计划投资20多万元。”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r ]6X g5J5cL

N5X8koG

N6vd5E3WeU-N  

(bd!Y'm4mI;zE

廖力耕指导佤族姑娘绣花。资料图片

6s g.H^+Y*nd!z

i:pW}K2Q6~d4Ky  廖力耕
O2~ L/o9TJ,L^;?W+x  拿绣花针的巧男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 S'XE{R3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B:F*D/]N

  〔刺绣,普遍认为是女红,偏偏有一个七尺男儿就是喜欢它,并深入民间向老大妈潜心学习,掌握了40多种绣法,还教了3000名弟子。他,就是云南民族村白族村寨“民族手工刺绣坊”的主人廖力耕。〕

4EE l8_!z3EW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ZcC&Nv&_#pbl

  20年学会40多种民族刺绣手法

;mm,^ XY(z/L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K9i-JgqJBk

  20多年前,廖力耕从事的是服装设计。有时服装上要镶嵌块绣布,或者要绣朵花作点缀,廖力耕一开始是找别人绣,后来索性欲自己动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kG;Ug)F2o"p 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8Z HQo9K-Sc | R7i

  要动手,就要拜师。廖力耕走村串寨,跟彝族老大娘、苗族大妈学刺绣,“我第一次拿绣花针时,手都在颤抖。”廖力耕说,认真看着老大妈们的一针一线,一招一式后,他定下神来,慢慢开始穿针引线,老大娘禁不住夸奖道:“小伙子,还不错嘛。”

-Z#iJ(B*^p/G

"r1R'w6e!d0P@8q.r  从此以后,廖力耕开始对刺绣着迷起来,索性抛开服装设计,全心投入到刺绣学习中,逐渐掌握了40多种云南民族刺绣手法。

)~e:_p#yd.h8b o

I#U)Kj3Gss,mK4Q  “民族刺绣,是一种云南元素。我就想把这些民族针法进行总结,把学了20多年的刺绣变成理论,又普及到民间去。”

gWI8uHU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CbR;F

  传统的刺绣,彝族的有种针法叫“狗牙”,有的名称就只有少数民族语言表达,汉语怎么表达?这对廖力耕来讲是个难题。“我因为有总结,要把零散的学习进行系统化总结,并把它们变成系统的理论与教程,所以现在在写关于刺绣理论的书,但是像‘狗牙’这样的提法,就很难用在书中,我要把民族提法翻译过来,给它们一个贴切的名称。”

:R"Q#ne%N*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 N'M2CL/^5@ F

  这个想法与做法,廖力耕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他认为,云南民族刺绣不同于苏绣,但是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如今刺绣没有老去,而是在时光的隧道中,越走越新,针法越多,越证明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民间工艺女红本身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0@2i-Q5[cN[

)bI:Qj[3W_ OYJ  从“学生”到老师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Z8kNe)B}(d%y

qe8X(M d,x5Z  廖力耕在乡下学刺绣,还看到了一种现象:很多女青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祖母、母亲留下的手工绣花技艺她们已全然不会了。对此,廖力耕心里很着急,“织布绣花是几百年来妇女们能拿来换油盐钱的物件。而现在的国际市场,手工刺绣越来越珍贵,价值也在增加,手工绣活绝不能丢。”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x1d!xOHV;v;I

No*Q,uV1iJ-I  于是,廖力耕又“摇身”变成教绣花的教师,到民间去教妇女们绣花,到老年大学教爱好绣花的人们绣花。由于有一套规范的绣花理论教学,廖力耕的学生很快便能掌握一定的技能:一般的绣花图案大概三个月就可绣,“但要绣好绣绝,需要两年以上。”廖力耕说。同时,他还创造了“刺绣考级”,通过针法难易、图案布局、色彩等对学生进行考评。

[*ro.@1ulf8Bo

+wk8S;Q6Hee  由于绣得好,廖力耕还被外交部与一国际基金会邀请去讲课,在民族中专上刺绣课也成为他的工作之一。

Y5s!M1Y%QZ3cYw]T\

i.m5yc,s)kV(dr3^

v[4i#v(r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Gy7p~3[x zLV)~

乌铜走银传人金永财。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J5wv6O:D b?sa

9oRton,ut0V

9lI$I2BbV*O C0P  

(ys2w B6?!a:N#p

“乌铜走银”工艺制作的茶壶。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1z4CU X LVP T){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uY t|(n

  金永财
.{CO b E*_U  “乌铜走银”欲申报世遗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p;E A zE W1H(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ARcf`ku u4H

  〔明末清初的云南,“乌铜走银”器皿、酒具,以及文房四宝要一锭银子才能买到,因为贵,它被放在房屋高处、清静之所,为镇家之宝。如今,它仍为高档工艺品,一套文房四宝要花6万元才能买到。官渡古镇乌铜走银“金李记”当家人金永财,打算将这一工艺发扬光大,正将它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CG2O,o|!p

i-?b Zti  “乌铜走银”价高市场窄

5}(L~X6ZRh lb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9v7q y ?N5h;wz7|E

  史料记载,“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是源于滇省石屏县的冒合乡岳家湾,生产于清雍正年间。后来,岳家从石屏迁到了昆明,并开设了商铺。金永财年轻时在岳家做了8年学徒,师父把全部技术都传给了他。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 mD1R j"{

/`aL$bDw  20多年来,家庭作坊伴随了金永财的大半年华。在昆明古玩市场,景星大楼,90%以上的客户都知道金永财师徒俩在做乌铜走银,订单做了20年,困惑仍然存在:做乌铜不赚钱,成本大,货品不能积压。而且缺少文化,无法开拓创新,“乌铜走银”讲究的是字画结合,但金永财最担心的是,“由于乌铜走银的造价高,在铜里加入白银或黄金铸造,成本昂贵,价格自然就高。但是现代人不了解乌铜走银工艺品的售价,市场就很难打开,要是一直没有市场,就肯定坚持不下去,那这门工艺只能面临失传!”每个工艺品的售价,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

|"S#z4_iI1s

'G4L VsX'G  技艺传习班12月底开班

3]O.I0Bj3h'd'fWz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m P1wLa!n{T$}*R9m.f

  今年10月1日,金永财在官渡古镇开设了自己的店铺。金永财带着大家参观他的宝贝:黑色的底是铜,灿烂的纹饰是银。那光鲜的黑色光泽,精细的雕刻花纹,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图案,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

j1|7r OIN mz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l*W)id.~Yw p

  其中的一套“文房四宝”,金永财称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多少钱?”记者好奇地问,“不卖!因为它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如今作为老的文物它已价值几十万元。”

dfGl)?

2mH7o0l"C;]/H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铜走银”,现在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岁以下的人真的不知道乌铜走银是什么工艺”,金永财准备扩大它的知名度。今年12月底,金永财将办传习班,一次招收20个学生学习银饰、金饰手艺,从中又挑尖子生学习乌铜走银,这是金永财在新时代颠覆“单传”弟子的一个大动作。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d4~Puw Fl

:r? ~L4];V%ks       本报记者 吴珊  摄影:本报记者 杨映波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uDv2_(N.qP

w4Mk q [{D 

*p:[#z1C X,V

TAG: 2009 博览会 昆明 民博会 民族民间工艺品 旅游文化商品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