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2-07-14 20:11:42 / 个人分类:邯郸学文

【摘 要】婺源篁岭[①]积极挖掘并重构本地独有的晒秋[②]农俗,使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成为响亮的民俗节庆品牌。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扶贫亦成效明显,并探索出一种旅游扶贫贫困治理篁岭模式,即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挪穷窝工作、注重参与式扶贫和促进内生式发展等重要策略,积极发挥旅游反哺功能或旅游溢出效应,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治理能力,使篁岭成为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新样本和新典范。

 

【关键词】旅游扶贫 篁岭 晒秋 民俗节庆品牌 贫困治理

 

 

一、民俗反哺:旅游扶贫与村落民俗资源利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2020年行将结束,扶贫工作也将告一段落,当然,这并也不意味着贫困人口的消失、扶贫工作的终结。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相对贫困人口仍然会长期存在。贫困治理将转变为一项常规性、持久性的工作。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中,各地积极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诸如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非遗扶等。旅游扶贫的发展也从自发到自觉,并且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景区周边的村民,便开始自发从事小规模的服务业,如餐饮、商品租赁、短途客运等,旅游扶贫成为一种自发行为。1991年,贵州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率先提出旅游扶贫口号,表明旅游扶贫由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行动。2000年,国家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项目,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经过10多年的探索,20127月,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旅游扶贫成为双方的一项长期合作项目。之后,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4)、《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6)、《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等。

旅游扶贫为何深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扶贫攻坚任务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可能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旅游扶贫基础好。我国旅游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粗放发展阶段,步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阶段,产业发展形势较好,衍生产业链长;二是旅游扶贫效果好。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广泛,自然禀赋和地区差异较大,群众覆盖面广;三是旅游扶贫见效快。旅游扶贫属于中观层面的实践,在产业扶贫的范畴内,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四是旅游扶贫前景好。旅游扶贫更多依托于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属于生态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其“绿水青山”可以转变为“金山银山”。

“并非是国家权力和制度的力量促进了民俗与旅游的结合,而是民俗本身的文化内涵、神秘色彩及现代化的演进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使民俗成了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③]民俗文化与乡愁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和交叉性,两者“在外在表现上都呈现出‘往后看’形态,都有回归性的指向意义”[④]

在城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不仅是被保护对象,而且也具有文化反哺功能。其亲近自然、展现自我、融入生活的文化属性赋予其极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让都市人对其神往不已。因此,融入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在近年来快速发展。据权威资料统计:从2014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由10.5亿人次上升至30亿人次,增长近3倍,而经营收入则由3600亿上升至8000亿,增长2.2倍。

 

1 2014-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数据统计表[]

年份

接待游客量(亿人次)

经营收入(亿)

2014

10.5

3600

2015

22

4400

2016

21

5700

2017

22

6200

2018

30

8000

(数据来源:根据权威网站发布数据整理。)

 

二、扶贫基础:篁岭“晒秋”民俗节庆品牌的塑造

 

篁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现隶属于栗木坑村,地处石耳山脚,面积约15平方公里。篁岭古称篁里,山岭多竹,修篁遍岭,故又称为篁岭。清道光版《婺源县志•山川》载:“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离城八十五里,曹氏世居。”[⑥]篁岭为曹氏祖居地,唐末曹全晸[⑦]十八世孙曹文侃在明宣德年间从婺源上晓鳙迁至邻近的篁岭,至今已580多年。截至2019年底,篁岭村208户,人口825人。

篁岭村悬挂在石耳山余脉一侧,海拔485.9米。因为地处在山岭,交通不便、缺水缺电、房屋颓坏、梯田荒废,且饱受地质灾害困扰。在城镇化大潮中,篁岭村早已是贫困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半空心化”严重。篁岭村因路陡位偏、地贫人穷而日渐凋敝,村民生活困难。在旅游开发前,留守村落的村民人年均收入3500元,户年均收入1.5万元。[⑧]

篁岭地处穷乡僻壤,“悬挂”山岭中,地无三尺平,但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大片徽式老宅外,还有古树蓊郁的水口林、层层叠叠的千亩梯田。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农俗景观,即充分利用空间,家家凿窗支匾晾晒农作物的生活习俗。这种源自村民日常生活的独特农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旅游开发前,便有不少摄影家光顾篁岭,拍摄其晒秋农作物的图片,吸引了外界一定的关注度。

2009年,为解决篁岭村地质灾害问题,保护古村落,加强乡村扶贫工作,江湾镇人民政府、栗木坑村委会积极行动,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推动篁岭村的旅游开发,并带动旅游扶贫工作。其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推动篁岭村整体搬迁工作。江湾镇人民政府、栗木坑村委会用足、用活小产权房办证试点和整村搬迁的相关政策,推进村民整体搬迁及景区旅游开发工作。200911月江湾镇人民政府与婺源县规划勘测设计院共同编制《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篁岭村整体搬迁安置规划》,随后推动滞留山岭的320名村民的整体搬迁。为更好处理搬迁工作,在篁岭村民大会基础上成立过渡性的村民理事小组,处理搬迁过程的各种纠纷杂事。

二、加快推进篁岭民生工程建设。为更好解决民生问题,在篁岭村民搬迁过程中,婺源县人民政府、江湾镇人民政府积极向上级扶贫办申请避灾移民搬迁资金,用于篁岭新村用水用电、活动场所、排污工程、上山公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支持篁岭旅游产业发展。在婺源县人民政府、江湾镇人民政府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旅游公司—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十分青睐其日常晾晒的“晒秋”农俗,对其不断深挖、提炼以后,成功打造出蜚声遐迩的“晒秋节”,使篁岭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成为江西旅游业的黑马,成为中国乡村旅游闪亮的明星和网红打卡地,引领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篁岭景区接待游客量由22.69万人次快速上升至130万人次,增长5.73倍,年均增长率为54%2014年的营业总额为1958.1万元,2017年则升至18000万元,增长9.19倍,年均增长率为74.11%,增长形势十分迅猛。

2 2014年至2018年篁岭景区接待游客量与营业总额统计表

年份

接待游客(万人次)

营业总额(万元)

2014

22.69

1958.10

2015

41.22

506281

2016

78.53

9551.74

2017

119.35

14593.29

2018

130.00

18000.00

(数据来源: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在旅游发展中,婺源县人民政府还通过专人领衔,挂点帮扶,及时协调、解决景区旅游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助推景村融合发展,如推动“生态入股”、“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有效利用旅游的溢出效应、复合效应和衍生效应,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

四、有效破解周边旅游交通难题。婺源县人民政府、江湾镇人民政府通过大力推动“篁岭-江湾-江岭”旅游公路建设,在关键路段设置360°高清摄像头,监控、调度交通现状。在旅游景区建设了一批生态停车场、立体式停车场,极大缓解了停车压力。在旅游旺季,积极做好旅游配套措施,如旅游110、运政、交警等联合协同行动。有效利用手机短信、婺源交警微博、智慧婺源APP、电子显示屏动态发布预警信息等,在较大程度上破解了交通拥堵难题。

旅游产业是栗木坑村乃至江湾镇的支柱产业,婺源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灵活的政策制度,推动篁岭景区的旅游开发,使篁岭成为“最美中国符号”。正是抓住了篁岭“晒秋”民俗节庆品牌这个关键点,在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篁岭旅游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旅游扶贫工作亦得以有效推进。

 

三、模式探索:篁岭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容易衍生相关业态,具有突出的辐射效应、关联效应与溢出效应。篁岭村在旅游发展中,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带动了篁岭周边村民开展农家乐、餐饮、民宿等衍生产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创造了旅游扶贫的“篁岭模式”。2016年,篁岭村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2019年篁岭村入选由世界旅游联盟(WTA)、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9》,篁岭村旅游扶贫模式也先后被江西文旅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等省、国家部委官方网站作为典型案例推介。人民网、新华社、央广网、中新网等主流媒体对其旅游扶贫经验均有相关报道。篁岭村不仅成为上饶市旅游扶贫的示范和标杆,也成为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新样本和新典范。篁岭村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丰富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离不开篁岭及周边村民的大力支持;同时篁岭村在旅游开发中也不断对后者进行旅游反哺,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景村共赢发展、融合发展。篁岭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地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⑨]乡村旅游业发展应注意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注意可持续发展,其发展也必然牵涉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旅游公司、旅游者、村两委、当地村民及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篁岭村亦然,构建广泛、包容、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关心弱势群体,推进精准扶贫,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将直接制约着篁岭景区的长远发展,因此,随着篁岭旅游的快速发展,政府、旅游公司等积极加强旅游扶贫工作,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推进篁岭景村共赢发展。如“生态入股”模式,旅游公司将大量荒芜田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变废为宝,打造出千亩“花海梯田”,农户土地流转费变现为每年400斤稻谷的固定收入。同时,篁岭村道路、水口林、水系等公共资源的使用费也变现成农户每年固定收入。这些举措旨在推动篁岭及周边村民融入旅游产业链,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贫困治理格局,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2.推进挪穷窝工作。篁岭村是在山崖上的村庄,交通不便,生活用水用电困难,且多次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条件好的村民不断外迁,在旅游开发前,180多户人家的村子仅剩下60余户,篁岭村变成了一个毫无人气、破败不堪的半空心村。为加强古村、古建保护,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让当地村民切实挪穷窝、拔穷根2009年,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投资1200万元,在篁岭山脚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建设安置房68栋,老年、单身公寓24套,总建筑面积15047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此外,还新建了小学、供水、供电、排污、硬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通过房产评估、产权置换的方式,当地政府、旅游公司等共同推动滞留古村的320人整体搬迁,实现了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彻底改变了这些村民的生活条件。

3.注重参与式扶贫。篁岭旅游扶贫重视参与式扶贫,积极吸引当地村民返村就业、创业、兼业。旅游公司在原有商铺基础上拓展出近300米的天街,两旁遍立茶坊、酒肆、伞店、书场、砚庄、篾铺、邮驿等铺面,吸引村民返迁创业。还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如餐饮、晒秋等。目前古村常住人口82人,属于返迁的62人,婺源本地77人。“鲜花小镇”花草及油菜花、“晒秋”农作物的种植、管理,也需大量村民务工,每年支付的劳务工资约四五百万。在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篁岭景区还在探索种养合作社模式,与村民实行订单农业生产。

此外,景区有索道A、索道B两条观光索道,索道下建有40多个售卖当地特产摊位的农贸集市,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当地村民,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实惠。

4.促进内生式发展。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⑩]篁岭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及其叠加效应,让原来思想比较封闭、保守的当地村民也到了商机,甚至外出打工的村民也不断返村,在自家做起了农家乐、餐饮、民宿,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经营好的每年纯收入十几万至几十万元,较好实现了就地城镇化。据统计,至20166月,篁岭村人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2.6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0.66万元。[11]这种内生式发展,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篁岭旅游扶贫举措产生了巨大的衍生效应、放大效应和叠加效应。

  四、小结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村落民俗资源备受青睐,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媒介和创新亮点。婺源篁岭,一个“长”在山腰的古村,其生活化的“晒秋”农俗,在“旅游凝视”的作用下,旅游公司对其不断重构,推动了其景观化生产,成功打造出蜚声遐迩的“晒秋”民俗节庆品牌,使其成为一个旅游超级IP和网红打卡地。篁岭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扶贫,在当地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及村民等共同作用下,篁岭村人均收入快速提升,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篁岭在旅游扶贫中不断探索,通过产权置换、土地流转、老建筑寄养、村民返迁等方式,创造了旅游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篁岭模式”,即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挪穷窝”工作注重参与式扶贫促进内生式发展等重要策略,让村民返迁就业、创业、兴业、兼业,有效激发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积极利用旅游产业驱动力,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篁岭贫困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杨婷)

 注:原文发表于《社会智力》2020年第12期。



[]婺源篁岭或篁岭村,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篁岭古村。篁岭古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在山下建了一个篁岭新村,篁岭古村成为景区,因而形成篁岭古村和篁岭新村两个村子。

[]晒秋,景区开发前没有这个名词,篁岭村汪志源老师说当地俗称晒桹、晒谷桹,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说当地叫秋晒。

[]蒋满元:《基于区域扶贫开发视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5页。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⑤]2015-2018年间的四年统计数据网上有一定出入,上述数据为笔者结合国家发改委、国家农业农村部及新华网等权威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整合而成。

TAG: 篁岭 旅游扶贫 晒秋 民俗节庆品牌 贫困治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