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
——斯坦福大学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博士专访
  作者:[美]墨磊宁(ThomasS.Mullaney)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1 | 点击数:8904
 

  刘琪:我们可以理解为您认为这种结合应该是在方法论上的,那您觉得您在西南做的研究是在把历史学和人类学做这样的结合吗?

  墨磊宁:没有。我做的研究都是历史学的,什么人类学的研究都没做。我只有一个研究可以算是历史人类学,就是我描述了参加1954年民族识别的那些人当时的故事。我觉得这可以说是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我一方面研究他们在民族识别中得出的结论,一方面研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我想知道,当时关于民族识别的知识是怎么制作的。如果不注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注意制作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只是专门研究他们在文章里写了什么,你不会真正了解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比如,当你成为一个著名学者的时候,我想理解你的理论,如果我只是读你的书,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我亲眼看到你,如果我亲眼看到你怎么制造这种知识,那么,对于how know ledge actually works(知识究竟怎样产生作用),我会有更加完整的认识。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做的研究有一点像人类学。

  刘琪:您认为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进行研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比如,如果一个人在西南地区从事研究,您认为有什么特点需要他去注意呢?

  墨磊宁:有一点己经强调过了,就是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处于内地,但是在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国际性的地方。除了传教士,除了基督教的信徒以外,我觉得还有很多国际性的方面。这可以说是以前研究中注意得不够的一个不足之处。另外,生态和地形与社会的关系也需要注意,这个理论原来非常流行,像戴维斯、费孝通老师都注意到过这方面的问题,但现在好像己经不流行了。但是,我们学者不要靠流行或者不流行来做,我们不是歌手,更不是偶像歌手。如果一个理论有道理,就应该进一步思考。所以,大家需要多注意生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何文海:我问的问题比较抽象。您觉得研究西南的人类学应该怎样在方法上和理论上实现创新?

  墨磊宁:首先,我觉得需要关注oralhistory(口述史)。口述史不能算是创新的方法,但口述史和普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不一样。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叫唐德刚,他是专门做口述史的,应该多读一点他的那几本书。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点,就是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几个地方。这几个地方要同时做,而且每一个地方都一定要进行很深入的研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只做一个地方的话,就不能进行比较。如果选择两三个地方同时做比较深入的田野调查,我觉得,对于你后来的研究会有好处,不仅是你的博士或硕士论文会写得更好,还可以多学方法。如果只选择一个地方,那么你碰到的问题只有这么几个;但是,如果选择三个地方,你碰到的问题就会非常非常多。越碰到问题越好,越碰到问题越成熟。我认为,multi-site investigation(多地点调查)是很好的。

  此外,还有一点是对语言的熟练运用。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不要用翻译,应该基本学会研究对象的语言。我认为,多地点、口述史、流利的语言,以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整合方法,都是创新的一部分。

  张思思:您对在西南从事研究的同学,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同学,有什么期望和建议呢?

  墨磊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把你们的博士或硕士论文写完。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他说,好的博士论文就是做完的博士论文。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无论发生了什么其它事情,如果你不做到这一点,就会陷入麻烦之中。所以,你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做完了最基本的事情。另外一点建议就是多学习语言。如果你是专门研究某个民族的,你一定要把当地的语言学会,学会很地道的当地语言。还有,如果能把历史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就非常好。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类学理论不要靠欧美的一些理论家。比如,今天会议上谈到的好几个理论,在欧美己经不流行了。所以,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不要跟着流行来做理论,理论应该是从现实跳出来的,不要只是从理论的角度看现实。如果只是从理论看现实,你就一边是不对的,一边又不知道自己是不对的,这很糟糕。这是一个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将来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在做他们的博士论文的时候,要引用你们的著作。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原文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赵世瑜:新的中国通史新在何处
下一条: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相关链接
·[秦和平]“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巫达]论费孝通先生的族群认同建构思想
·[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