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柯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关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认识问题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7 | 点击数:11513
 
 
三、关于三个概念的阐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的一系列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规约中,有几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比较生疏,需要在此加以阐释、说明。
(一)关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它的原文是“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有人曾把这个概念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为了国际对话的方便与同步,我国学术界也采用了这个提法。其实,它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完全一致的。“非物质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完完全全是“非物质”的,而是有形与无形,智慧与技巧、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如皮影、剪纸、刺绣、民间乐器的演奏、各地庙会的仪式与祭祀用物等等。之所以强调这类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即人的智慧与技巧的完美表现),关键在于它们:①是活态的,具有变异性、独创性等特点,不像物质文化已定型了;②许多民间工艺品乃是工匠们或民间艺术家智慧的物化与独特的创造,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用手工制造出来的,是他们艺术思维的载体。他们的技艺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和行为示范来教给徒弟的,随着他们年老体衰和不幸逝世,有些技艺就可能永远失传而无法再现,所以特别强调传承人的重要性;③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只保存在民歌手、故事讲述家的记忆里,他们活着的时候会不断讲述并创作新的作品,一旦他们去世,这一切就都消失了,即所谓“人亡艺绝”、“人亡歌息”。所以说,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改变那种只重视物、不重视人;只重视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不重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要求各国应当把对传承人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二)关于“文化空间”(espace culturel)。有人将这个概念译为“文化场所”,它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特殊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方(或地区),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如甘肃的“花儿会”,广西的“歌墟”,各地的庙会等。确定是否属于文化空间,有三个要素:一是历史的悠久性;二是活动地点与范围的固定性;三是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
(三)关于“民间信仰”。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民间信仰”列入“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条款。其中把“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上的、预言式的、宏观宇宙的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也纳入文化的保护范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民间的求神、拜佛、祭祖、算命、看风水等等活动,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应当叫“民间俗信”,而不应当叫“封建迷信”。什么是迷信?迷信乃是对蛊惑人心的谬论的信仰,如我国曾经出现过的一贯道、法轮功,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对这类迷信组织与活动,当然应当坚决打击,予以取缔。但民间俗信则不同,因为,它们不但不蛊惑人心,反而是慰藉有困惑、有疑难、有痛苦、有不幸的人们的心灵。我始终认为,整个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至今仍十分有限,人类思维与理智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洞察世间事物的能力,也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早期性和局限性。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情感、心理方面的大量困惑与需求,是当前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难以完全解决的,而社会上大量出现的不平、不公和不合理现象,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等等,则更加导致了人们对命运的相信,再加上人们对未来的强烈预知欲望和面对两难选择时的许多迷惘和不确定性,这就使民间俗信活动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许多俗信及其仪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心理平衡和情感宣泄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往往能转化为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正是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把民间信仰纳入了必须保护的范畴。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于20055月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程手册》中,也强调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对于民间信仰应该给于足够重视,因为民间信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它是从采集、渔猎、游牧或农耕文明社会传袭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在文化发展中也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第157页)这部书中还深刻阐明:“民间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科学达不到的地方,就有民间信仰发生的空间。即使科学发达的今天,宇宙间也有大量人类未知或至今无法认识、无法解释的领域。民间信仰将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第158页)所以说,动不动就给民间俗信扣上“封建迷信活动”的帽子,把烧香磕头、祭拜祈福一律斥之为“愚昧”的人,其实也是对传统民间信仰的特殊性质和文化意义毫无所知的“愚昧”者。
 
【说明】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参考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协会副主席、纳西族学者白庚胜博士的《民间文化与文化主权》一文(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2006.11.10
 
本文作者:柯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通信地址:730000 兰州大学本部第一家属区柏斋15-01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下一条: ·[王丕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代码及编制规则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