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
——以《北西厢》工尺谱为例
  作者:毋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30 | 点击数:9799
 

  (二)唱腔

  1.北词慢唱

  从《北西厢定律》(以下简称胡谱)《北西厢弦索谱》(以下简称沈谱)《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以下简称《太古传宗》)的谱面来看,都体现着南曲“慢唱”的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趋明显。

  首先,多有一字多音的南曲化特征。北曲一字一音、字多声少,南曲一字多音、字少声长是戏曲史中的常识。此三部弦索谱都存在一字多音的现象,《太古传宗》尤甚。如《踰墙》【新水令】“晚风寒峭透窗纱,控金钩绣帘不挂。门阑凝暮霭,楼角敛残霞。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见图1、图2)每字少则二三音,多则五六音,曲腔委婉曲折,声随情转,不见北曲铿锵利落之感。

图1沈谱

图2《太古传宗》

  其次,在板式方面,也体现南曲化特点。“南曲力在板,北曲力在弦”,板的作用在南曲中至关重要。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具有北曲格律谱性质,此二著中对例曲的宫调、字声做出说明,而都未涉及板式。明代的格律谱,至沈璟《南词全谱》方点板。这一方面可看作格律谱发展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沈氏撰谱时,经过改良后的昆腔已经流行,点板的做法自南曲谱始,也正合“南曲力在板”一说。

  此三部弦索谱皆详点板式,除点定头板、底板外,沈谱还标有赠板。沈远在《凡例》清楚明白地说:“阳点,乃赠板也。”赠板是南曲特有的板式,目的是放缓节奏。昆曲中亦有南北之分,昆曲中的北曲都无赠板,惟南曲才有,可见沈谱板式南化之显著。《太古传宗》中除头、底板外,还标注腰板。头、腰、底板的板式则与南戏声腔发展而来的昆曲中的北曲完全一致。由此,至清中叶,弦索板式已与南曲无异。

  2.曲腔昆化

  魏良辅提出,曲腔须依字声,“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舛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其或上声扭作平声,去声混作入声,交付不明,皆做腔卖弄之故”。昆腔最典型的腔词关系,即依字行腔。三部北西厢弦索谱中,已有许多腔符合此规律,如《听琴》【麻郎儿】“这的是令人耳聪”之“耳”,上声字,调值为214,曲腔为“尺上上尺”,腔自上而下复上扬,曲腔与字声相合。又如同出【棉搭絮】中“幽室灯清”四字,字声为阴平-去声-阴平-阴平,曲腔为工尺-一尺-工-工。一支曲的曲文由字组成词,由词构成句,在这一四字的短句中,可分为“幽室“、“灯清”两个词组。“幽”到“室”,调值由55到51,整个词组在声调中呈现下降趋势,曲腔由“工”到“一”正合字声,中间复以“尺”过渡,不至突兀。同理,“灯清”为两阴平连用,曲腔可用“工”、“工”,前一字“室”第三、四拍为“尺”,连结“一”与“工”。此句曲腔与全依字声,过腔接字又处理得十分得宜,俨然成熟的水磨调行腔方式。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部分昆化改腔的痕迹。如《假寓》【斗鹌鹑】中“无意求官,有心听讲”中“有心”二字的曲腔。胡谱作“有(工)心(六)”,《太古传宗》作“有(五凡)心(五)”。虽然胡谱此处为一字一音,但双音节词的演唱中,行腔仍可与语词连读的声调形成统一。“有心”一词,上声接阴平,则调值为214-55,总体上扬趋势,在一字一音的状况下,胡谱已经有了朴素的依字行腔规范。《太古传宗》在“有”字腔中加一音,则呈由高转低复上扬之势,符合依字行腔之规律,这一改动,体现了昆腔色彩。

  3.弦索入昆腔

  《纳书楹西厢记曲谱》是现存第一部昆曲《北西厢》全谱。叶堂费尽心力推敲声律方成此谱,虽有考订制谱之功,但其中吸收流行曲腔的情况并非绝无可能。此四部《北西厢》全谱,总体而言,胡谱与沈谱相似度颇高,《太古传宗》多与前二者不同,但体现着较明显的关联性,叶谱则与前三者差别非常大。这是由于曲种的区别、时代的发展、撰者的制谱理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是,叶堂的昆曲谱并非与弦索谱丝毫不相关。有诸多曲腔可看出其对《太古传宗》的继承发展,谭雄先生还在《对〈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中〈西厢记〉曲谱的比较研究》一文中选取了数支例曲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除北西厢曲谱,另有一些曲子,证明了弦索直接入昆腔的事实。《太古传宗》中尚有另一部曲谱,《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此谱非出自汤、顾之手,而是律吕正义馆编修《太古传宗》时将当时流行的弦索调的曲腔,仿照《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的体式整理刊刻。对比后世之昆腔谱及当代昆曲舞台上的演唱,我们能够明白地看到弦索调直接入昆腔的现象。如当代昆曲舞台上的旦角唱工戏《思凡》《芦林》等,唱腔与《太古传宗》所载弦索谱相似度极高。清、戏工常唱之曲《思凡》之【诵子】【山坡羊】,《芦林》之【驻云飞】等,对比《太古传宗》与近人王季烈编撰《与众曲谱》,二者曲腔几乎完全一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万建中]“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
下一条: ·[关溪莹 王权]生态民俗学视域下明清广东蚕俗研究
   相关链接
·第三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中西戏剧精神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