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车锡伦]什么是宝卷
——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和在“非遗”中的定位
  作者:车锡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2 | 点击数:10300
 

  中国宝卷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自然有其发展的阶段性。郑振铎对宝卷发展的历史过程没有明确的论述,但他也发现各个时期宝卷有些不同:“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子孙,……其讲唱的故事,也以宗教性质的东西为主体,像《香山宝卷》《鱼篮观音宝卷》《刘香女宝卷》等。到了后来,也有讲唱非宗教故事的,像《梁山伯宝卷》《孟姜女宝卷》等”;明代“宝卷的写作,盛行一时,被视作宣传宗教的一种最有效力的工具”。

  李世瑜1959年在《江浙诸省的宣卷》文中正式提出“前期宝卷”“后期宝卷”之别。“前期宝卷”指宋元明清民间秘密宗教的“宝卷”(李世瑜认为早期不存在“佛教宝卷”)。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出现“后期宝卷”:

  从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始,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城市为中心,宝卷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它是前期宝卷的变体,可以称作后期宝卷。即宝卷已由布道书发展为民间说唱技艺的一种,名字就叫“宣卷”(“宣卷”这个词在宝卷一发生时就有,当时只是用为“宣讲宝卷”一语的简称),宝卷也就成为宣卷艺人的脚本。这种宝卷的内容以演唱故事为主,多数已经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少数还有宗教气息,其专门用为讽颂的宗教经典式的宝卷则是个别的。光、宣年间以至民初为其极盛时期,直到今天江浙诸省的某些城市和乡间仍然残留着。

  该文中详细介绍江浙民间宝卷的分类、体制(形式)、写作技巧,民间宣卷艺人活动的地区、家数等。

  泽田瑞穗在《增补宝卷研究》第一部分“宝卷序说”第三章“宝卷的变迁”中,将宝卷的历史分为“古宝卷时代”和“新宝卷时代”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古宝卷时代又分为“原初宝卷时代”(明正德四年,1509年,罗清《五部六册》刊行以前的佛教宝卷)、“教派宝卷盛行时代”(明正德四年至清康熙三十至四十年代,1691-1710年)、“宝卷衰弱时代”(雍正、乾隆至嘉庆十年平定白莲教)。“新宝卷”时代中又将嘉庆十年(1805年)到清末(1912年前)是“宣卷用、劝善用宝卷时期”,民国(1912年)以后是“新创作读物化宝卷时期”。“新宝卷时代”宝卷的特点:

  这一时期具有教派色彩的宝卷并非完全没有创作,而是同佛教居士和地方乡绅的善书热合流。一部部新的说理宝卷不断产生,然而所说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劝善惩恶的调子,专门宣讲某一教派教义的宝卷几乎看不到了,同时宝卷的内容大多是叙事的故事,总之,从宗教的宝卷向文学的方面倾斜,小说、戏曲、弹词、民间传说等大家熟知的故事都被编为宝卷;这又使宣卷职业化和艺能化,两者互为表里。从宣卷的体裁和文体来看,突破了古宝卷复杂定型的格式,不再插入曲子,而是单纯地用七言句、十字句的韵文和讲说的散文组成,采用劝世文等的多种形式,为了强调这些作品而称作宝卷……

  古宝卷的时代,宝卷的作者除僧侣、道士、尼姑外,很多都是某一教派的教祖或教派的宗教家;进入新宝卷时代,职业的宣卷人从事宝卷的传抄、改编、创作。

  李世瑜和泽田瑞穗两位学者同时都是宝卷收藏家,他们的结论是在大量阅读宝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一致认为,在清末出现了与前期宗教宝卷不同的“后期宝卷”或“新宝卷”,特点是宝卷文学化、宣卷“艺能化”、宣卷艺人“职业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毕雪飞]“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下一条: ·[段宝林]神话价值论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润平 李才景]岷州宝卷存目·[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