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常红萍 王亚军]民俗时空研究的本土化实践与转向:基于吉登斯时空理论的延伸
  作者:常红萍 王亚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08 | 点击数:5861
 

二、多元框架下的吉登斯时空理论范式

  吉登斯作为西方较为多产的知名学者,对时空理论研究范式,是他在不断探索、研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和理论产物。有关时空理论的观点,零星出现在他不同学术著作里,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评:权力、所有权和国家》(1981),《社会的构成》(1984),《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1997),《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1999)。吉登斯时空观念主要围绕秩序、时间、空间、区域和现代性等核心概念,探讨和理解社会类型和转型的后果,构建出多元框架的时空理论。

  (一)时空关系的多元化

  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学者仅仅将时间与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但在吉登斯眼,中空间的定位将时间和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将时空关联看作是社会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的根基,并形成区域化的图式,认为:“在所有文化当中,都存在某种时间计算的既定模式及为空间定位的方式。每种文化也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标准化空间标志,它表明特殊的空间知觉。”吉登斯基于秩序问题的探讨,思考社会体系如何将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考察现代制度如何适应时间和空间、现代性与时-空转换问题,分析时空分离对现代性动力机制的重要性,扩大时空—伸延的范围,为现代生活及其合理化提供了运行机制,为时空重新组合构筑关于行动和经验的真实框架。“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正是这种重新组合使得社会生活出现了精确的时间—空间的‘分区制’,导致了社会体系(一种与包含在时—空)分离中的要素密切联系的现象)的脱域。”吉登斯还比较了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在社会行动过程中的联系,还提出了时空伸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和时空边界(time-spaceedge)的概念,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中结构规则和资源交织的一般看法以及对现代社会整合和社会系统联结方式的非连贯性的理论思路,时空关系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时空分离、协调和重组的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时空路径的区域化

  吉登斯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区域和日常生活交织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场所和区域化的观念,阐述一整套概念图式,分析日常时空的路径和社会生活的情境化,认为“我们不应把‘区域化’仅仅理解为空间的局部化,‘区域化’还涉及了与各种例行化的社会实践发生关系的时空的分区”。他设计出区域化方式的分析框架,将时间跨度或空间范围分区,依据区域边界形式,考察场所的时空组织如何被安排在社会系统之中,按照聚合情境中接触持续时间,强调区域总是带有社会行为跨境时空进行结构化的内涵。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讨论布迪厄对凯拜尔人时间观的阐述,反思日常活动结构化的形式,倾向于用时空的区域化来描述生活路径的运动历程和互动场景,结合制约的角度,对领域的性质进行研究,对互动场景时空的结构形塑问题进行实质性探讨,分析和标示日常活动中时间轨迹的交织现象,探讨空间如何为互动提供各种场景,反过来互动的场景又是如何限定互动的情境性。

  (三)时空结构的二重性

  时间作为人类生存体验重要部分,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选择和阶段性实践。吉登斯对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进行评述,认为社会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释和分析“秩序问题”,强调“时间,或者说是经验在日常中的构成,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一项单调无奇的明显特征。秩序问题应当被阐释为:人们如何可以借助社会关系跨越时空‘伸延’,超越个体‘在场’的局限性”。吉登斯对帕森斯社会学有关“秩序”的理论中,将“秩序”理解为解体的对立面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结构二重性的理论框架下,将时空关系描绘成为社会系统的构成特征。他主要从反思性、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入手,以弗洛伊德、埃里克松、戈夫曼等人相关学术观点,阐明精神分析里的“无意识”意涵,讨论行动者对系统再生产影响因素和知识类型,提出行动者、权力、结构、结构化等概念,分析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关概念的理解,强调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统再生产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权力本身不是一种资源,而是社会再生产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此外,他还对帕森斯的进化观进行细致的讨论,认为影响行动系统中进化的主要是宗教、语言沟通、亲属制度和技术,重申行动者、结构、社会系统等结构化理论相关概念,从策略行为的分析过渡到结构化二重性的认识,尽力发现在具体情境和场景中发生的实践和制度化实践之间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孙艳艳]个人的“信仰”与“累积的传统”
下一条: ·[李向振]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相关链接
·[吉登斯]何为“社会学”与“社会学家”为何·[吉登斯]论社会学发展的九种趋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