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隋丽]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
—— 满族说部叙事类型透视之一
  作者:隋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08 | 点击数:5801
 

自尊与自强:民族精神的心理支撑

  民族精神的形成不仅与一定的地域环境和自然生境有密切的联系,也与民族特殊的历史境遇息息相关。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东北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满族先民形成了坚韧的精神和刚猛的性格。同时,由于满族社会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内部,长期的分裂造成了各部落连年征战,仇杀不断。在外部,周边的蒙古、朝鲜、契丹、中原政权等在不同时期均对满族先民部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长期的内忧外患之下,满族先民始终保持着自尊与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自尊与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成为反抗强权、反抗压迫、报仇雪恨、争取自由的精神动力。《女真谱评》讲述的是完颜部部落英雄的系列传说。在这些系列传说中,通过对英雄传奇经历的讲述,大力彰显了女真族的民族自尊和复仇精神。《女真谱评》中“阿骨打大闹宁江州”一回最具代表性,辽朝的契丹人在宁江州的榷场上欺行霸市,欺负女真人,还向女真人抢掠海东青,如遇反抗就杀,这激怒了女真的英雄阿骨打,他发誓说:“不严惩辽朝鹰官,我女真人还咋生存呢?”[16]“要为女真人争这口气,报仇雪恨,女真人永远不给他朝当奴隶!”[17]“争口气”“永远不当奴隶”将满族先民性格中自尊与自强的刚烈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种勇于反抗的复仇精神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辽朝统治者对女真征贡“海东青”和派驻“银牌天使”,对女真人“不胜其扰”,在江宁州的贸易,契丹人“低其值,且拘辱之”[18],“由是诸郡皆怨叛,潜附阿骨打,咸欲称兵以拒之。”[19]

  在辽、明两代,面对周边强于自己的对手,满族先民既不逆来顺受也不远遁他乡,而是直面强敌,勇敢沉着地应对,以自强无畏的精神战胜强敌。“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满族先民真正令敌手胆寒的或许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武力,更是自强与坚韧的民族精神。

  满族先民对于尊严、自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渴望,对于奴役、压迫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这种强烈的内心感受在满族说部文本中随处可见,由此所生发的一系列的外在表现,比如复仇、抗争构成了满族说部中的主要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尊与自强是满族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心理支撑,并且借助于说部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表达了满族民众集体的心理诉求。

  正如江帆所言:“满族早期恶劣的自然与社会生存环境铸造了满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民族自强精神。面对诸多自然与人为制造的困难,满族从不退缩,也决不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上,始终以昂扬的民族斗志与现实主义态度靠自我奋斗把握民族的命运。”[20]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晓涛 朱吏]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当下问题研究
下一条: ·[陈进国]宗教内卷化与去过密化
   相关链接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王宪昭]论神话的民俗学阐释功能·[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王杰文]寻找“民俗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