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作者:张玉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3703
 

  2、从文化“着眼”以生活呈现

  “十步之内必有美景,百步之遥可赏歌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五年的实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实现三个变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老百姓唱歌跳舞也能脱贫,绣花织布也能致富。”贵州省黔东南副州长肖明龙说。截至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累计达到2.04亿人次和1709亿元,20万贫困人口因为文化旅游脱贫。

  文化生态保护区着眼“文化”,却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在青海黄南州热贡艺术之乡,一进村子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石刻敲击声,围坐在一起工作的有年迈的妇女,也有年壮的小伙,还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虽然技艺有高低,但能让每个艺人有了收入来源,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化生态保护区不只是唱歌跳舞,更是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在浙江象山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海洋渔文化为主线的文脉延绵了2000多年。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的渔业生产、浓郁的渔区风情、斑斓的渔家艺术,构成了完好的海洋渔文化生态,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更满足了人们融入自然、敬畏自然、慰藉心灵等精神需求。在传统的农耕文明和黄土文明外,增加了人海和谐的海洋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是文化关系的建设,是乡土、乡风、乡愁的统筹推进,能激发群众在自己家园内的文化自信,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在调查中发现,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做得好的文化生态区,凸显文化建设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生态的保护是更高形态的经济,随着对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让当地百姓全方位受益:教育机会增加、妇女地位提高、脱贫致富有成效、社会风气净化、地方风情更有特色。

  3、以现代治理平衡保护与开发

  “家家作画,人人从艺”,青海黄南州是“唐卡之乡”。但是随着艺术市场的升温,唐卡也鱼龙混杂。现在有了解决办法,每幅唐卡画都带上自己专属的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画面内容、作者等级情况一清二楚,可溯源、可保真。这套唐卡质保系统是由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投资100万元开发的,意在从源头治理唐卡市场。

  乔得林是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他理解,作为专门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的机构,管委会应统筹资源、搭建平台、规范市场,做政府该做的事。在尊重传承人自主性的基础上,管委会要做市场做不了的事。他们组织成立了唐卡协会,颁布了唐卡矿石颜料标准,发起唐卡大赛,发挥各个大师的力量,培养唐卡人才,进一步弘扬热贡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让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能突破部门限制,发挥合力,统筹推进。但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华东发现,大多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只是文化部门的工作,政府的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协调工作不够到位,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为此,李华东建议,下一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从文化的传统管理提升为现代治理,政府规划要体现科学性、操作性、时效性,实现多规合一、多学合一、多项合一,多产合一,既要防止抢救性保护不力,又要防止过度开发。

  其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但也大胆探索,探索文化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成立了黄山歙砚协会、黄山市工艺美术协会等民间保护协会,充分发挥文化中介组织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作用。还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文化志愿者、公司加农户、文化品牌打造等多种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高了文化治理能力,激活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光明日报 2017-08-21 10:15:5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通:非遗保护要精确管理
下一条: ·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