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谁来保护“后申遗时期”的文化遗产
  作者:杜再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08 | 点击数:11042
 




高小康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的发展一直很“闹心”   资料图片
 

  随着轰轰烈烈的申遗工作进入尾声,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后申遗时期”.然而,申遗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重申报、轻保护”和非遗文化主体的缺席现象正在蔓延。

  10月15日,正当以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要议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贵州民族学院,就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拿非遗项目就像拿奥林匹克金牌

  如果从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第一次”算起,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十年了。2004年,中国签约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201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通过。而在地方,各种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数万个项目相继申遗,更加凸显出全国上下对非遗保护的热情。

  在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小康的记忆里,当年我国刚刚加入联合国非遗保护公约时,很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摸不着头脑。而仅仅数年之后,“非遗”便成为了一个妇孺皆知的热门词汇,以至于街头的凉茶铺和烧饼的包装纸上,都能看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赫名号。

  对于这样的现象,高小康将其称为“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现象”:一个本来很生僻的文化事件,由于国家的重视、政府的支持而迅速地膨胀放大,变成了轰轰烈烈争申遗的运动。高小康认为,这几年来中国的申遗工作有点像奥林匹克运动,各地拿项目就像拿金牌,政府官员常常以拿到多少个高级别的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政治业绩来追求,这样的做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追求政绩、追求商业利益的冲动导致行政决策的非理性化,已经给非遗保护带来了种种问题。”高小康说,从申报假非遗、“死”非遗到有名无实甚至弄真成假的假保护,还有因政绩表现和商业性开发的需要而造成的破坏性“保护”等。“显然,现在需要从盲目追求上名录、上项目,转向更加科学地评估非遗保护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应该超越前十年

  基于对中国非遗现状的观察和思考,高小康认为,当下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从观念到策略,应当超越前十年以调查和申报项目为中心的发展,而进入“后申遗时期”.

  所谓“后申遗时期”,不仅仅是指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更意味着对前一阶段“非遗热”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以申遗为中心的时期是非遗保护的启蒙和普及时期,而当申遗变成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乃至大规模的产业开发运动时,对于非遗以及整个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也显出了许多误读和片面性,包括非遗保护中的一些基本观念、目的、政府策略和行政工作路线,都需要以非遗法的形式加以厘清和确认,引导整个非遗保护事业走向有序、深度发展。

  高小康特别指出,“后申遗时期”并非意味着非遗调查和申报代表性项目的工作已经结束。“事实上,还有大量调查申报工作需要进行。”他认为,“后申遗时期”的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应当在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更加科学一些。对于一些非遗项目在申报成功并产生宣传效应后,保护措施尚未实施就遭到哄抢式开发利用,致使文化权益被侵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可以引入“文化预警”机制,让保护意识和行动前置与强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抢先开发获利的冲动,避免申遗成功、遗产消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11-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探索传承之路
下一条: ·中部六省首创非遗保护联动机制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