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春天,到妙峰山逛庙会去
  作者:侯秀丽 马淑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6 | 点击数:5639
 


  今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门头沟妙峰山将举行第十七届春季传统庙会。5月2日,京城已故著名老会首隋少甫百名徒弟将带领五档花会正宗献艺金顶妙峰山。

  妙峰山主峰海拔虽然只有1291米,却因供奉着碧霞元君娘娘等道、佛、儒及民间诸神,自明清以来形成了华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传统庙会。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等组成调查团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

  妙峰山传统庙会始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明末清初娘娘崇拜盛行,妙峰山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娘娘庙之一,香火繁盛。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现藏于首博的清代《妙峰山进香图》表现的就是庙会的盛况。

  山下的村子是涧沟村。从涧沟村到娘娘庙的古香道保存完好。体现了当年的古道风情。沿石阶香道上山,“妙峰山上香正路古道”的标语下有一茶棚,大槐树下,一盘石碾,一把大茶壶,几只小凳,颇有明清遗风。山路旁挺立着成片古松虬枝华盖。松棚行宫、万寿善缘茶棚的遗迹清晰可见。在古香道中段,原有灵官殿、傻哥哥殿和三仙姑殿,在岁月侵蚀下早已破败不堪。2006年涧沟村和文物部门共同出资重新修复了这三座殿堂,已向公众开放。

  妙峰山古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沿一条中轴线顺序排列,依次为塔院、惠济祠、齐天乐茶棚、回香阁、玉皇顶。灵感宫为主殿,供奉碧霞元君等五位娘娘,除此之外还供奉观音菩萨、药王、地藏菩萨、月老、喜神、财神、王三奶奶。西路神殿还供奉有玉皇大帝、泰山大帝、岳飞、文昌等。过去还有三教堂,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样集道、佛、儒、民间诸神于一的庙宇世所罕见。

  妙峰山游览的重头戏是观摩各种花会的布施和表演。花会最早称香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又称善会,义务为庙会和香客提供各种义务服务,如掸尘会为神像掸尘和换装。坐棚文会在茶棚等固定地点服务,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会,如“粥茶会”、“面茶会”、“青菜会”、“献盐会”、“缝绽会”等几十种名目。妙峰山舍粥的习俗起源于清初,庙会期间,许多城里商号在沿途香道设置粥棚为香客舍粥。米是千家万户无偿捐献的。粥棚里还常唱起舍粥歌:“拜香、保香、爬香、跪香、提灯,带锁来。”

  武会又称行会、过会,主要以歌唱、音乐、舞蹈、杂耍、武术、曲艺等技艺表演为主,酬神娱人,是庙会的热点。过去武会门内有杠箱会、狮子会、中幡会、杠子会、石锁会、双石会、吵子会、花坛会、花钹大鼓、开路会、五虎棍、秧歌会、太平会等十三种名目。门外有旱船、踏车、云车、小车等各名目。妙峰山庙会兴盛时期花会多达几百档。在庙会期间有耍中幡的、舞狮的、跑旱船的,还有小车会、太平鼓,成千上万的观众争睹围观。

  2008年6月,妙峰山传统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北京晚报 ) 
 

  文章来源:网易 2009-04-25 17:3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跑鼓车民俗:在村民的珍爱中传承
下一条: ·民俗争艳妙峰山庙会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