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大灾之后必有妖言
——“5·12”汶川地震之后的灵异谣言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28613
 

 

一、灾难谣言是灾后恐慌的表现
1976年,地震之后的唐山一度滋生大批谣言,诸如“大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触怒了什么神灵”、“国家事先知道震情,怕引起混乱故隐瞒了实情”、“外国专家事先测出来了,但我国不相信没有发出预报”、“地震以后要发大水,唐山市要下陷,或成为汪洋大海”之类,尽管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却曾引发唐山以及周边地区的极度恐慌。
历史总是以一种相似的结构不断重演,同样,谣言也在以一种相似的结构不断重述,正如法国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所指出的,“谣言永恒的循环再现,证明它是一个深藏于集体意识中的解释系统,通过一个有利的事件而现实化的结果”。
20085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投入了抢险救灾,旁观者可以通过各种新闻传媒,宏观、清晰地了解整个救灾进程,可是,处身灾难漩涡之中的灾民们,却由于通讯中断、信息闭塞,以及对于次生灾难的恐惧,依旧生活在各种可能性灾难的威胁之中,这种不稳定的灾难情绪再度激发了各种谣言的兴起。
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市委书记蒋国华说,地震之后的一段时间,“不晓得是什么原因,少数人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谣言四起。我查了些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好像大灾以后谣言都不可避免。比如说洪水来了,在汉旺,我从没见过那个恐慌场面,老百姓喊着往外面跑,一个记者开始就往汽车上跳,好像那个水要淹到颈子了。我说你们看到水在哪里嘛?你们跑什么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将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群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奥氏列出的谣言强度公式为“Ri×a”。R为谣言传播的广度,i为谣言内容对于传播人群的重要性,a为谣言证据的含糊性。也就是说,越重要、越难求证的谣言,其传播的速度和强度越大。
灾后谣言的兴起契合了灾后民众对于不明朗信息的高度渴求。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有不断放大的趋势,当它放大到一个“能被相信的最大值”的时候,就会逐渐趋于稳定。515日上午10时过,成都某银行一位员工从防震部门的亲戚口中得知,成都当天还会有余震,于是,银行安保部通知大家撤离办公楼。11时,银行员工熊小姐电话通知了自己的父亲熊老师,声称将有较强余震发生,熊老师考虑到银行的信息应该可靠,马上向所在学校办公室主任做了汇报。学校于1115分通知各教学组长,声称当天将有7级余震,各教学组长又将此事通知到所有老师。该校一位李姓老师马上电话通知女儿和母亲,慌乱中却把电话拔给了西南食品城。食品城负责人举棋不定,1130分,电话向《成都商报》求证“7级余震”一事,该报记者追踪出以上传播路线。
从这则预报谣言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余震”到“较强余震”再到“7级余震”,灾难程度不断被放大,但当它放大到一个极值点的时候,就不再放大了。也就是说,7级余震是这一谣言能被相信的最高灾难程度,此后,谣言将会逐渐趋于稳定。
稳定的灾难谣言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依据形态差别,我们可以把谣言分为预报谣言、灾情谣言、灵异谣言、问责谣言四类,每一类都可以归纳出一个相对固定的谣言公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2009-01-21 14:5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
下一条: ·[陈华文]上海人形成略论
   相关链接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申小红]北帝灵异传说及其形象变迁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北川民众清明期间祭奠遇难亲人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别样的中秋 同样的“团圆”:四川地震灾区中秋节掠影
·总理走进年画村·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各国专家研讨“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