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安德明]说“年味儿”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7 | 点击数:7231
 

 

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偶尔同周围的朋友们说起过年,大家却都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年,过得没什么意思,似乎越来越缺少了一种味儿——“年味儿”。特别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都市,人们尤其有这样的感觉。 
的确,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从吃的、用的、穿的,许多方面,都无法明确地体现出作为一个特殊节日的年和日常生活的差异来。 
那么,这种年味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那样“乏味”的感觉?我们到底是希望从过年中得到什么呢? 
所谓年味儿,大概也就是与年相关的一系列特殊的传统和情感氛围,它需要一系列特定的习俗和仪式来加以突出和完成,尤其明显地体现为以一种或多种特殊的仪式或习俗活动来区分同日常生活的差别。 
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年与整个农耕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愈接近这种农业文化,愈能够体现出它的浓郁的风情来。过年,就是以一系列习俗活动来诠释、丰富和度过这个特殊节令的实践活动。尽管各个地区过年的具体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年的理解、关于这个节日的基本活动等主要方面却是大体一致的。这些基本活动,体现在饮食、服饰、娱乐等许多方面,既需要个人通过迥异于日常的特殊行动来加以完成,也需要通过集体的高度协作、交流等来加以实现。 
在不少农村地区,对应着农业社会的节奏,往往都有一整套的类似仪式的活动来逐渐完成“过年”的过程。比如,在我远在甘肃天水农村的老家,通常从腊月中下旬开始,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郁。集市上到处可见年画、鞭炮出售,街道上总是拥满来来往往购买年货的人,家家开始杀自家养的“过年猪”,蒸过年的馒头,准备过年的菜。从除夕开始,欢乐的节庆气氛便洋溢在大街小巷。村中的街道、各家的院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门上贴上春联,爆竹声此起彼落地响起……不少人家在这天还要供奉已故的先人牌位,以表纪念。于是家中除了爆竹的硝烟味,往往又弥漫了香烟的气息,为欢乐的节日增加了生者与死者同乐的内容,使得它在欢快之余又呈现出隆重的意义。 
家乡人习惯说“三天年”,但实际上,节日欢乐的氛围通常一直会延续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始终是人们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每一户人家,在忙着招待来访的客人的同时,也要派家庭成员四出去给别的亲友拜年。亲朋欢聚,闲话家常,为这一段日子增添了别样的情趣。同时,过了初五之后,许多村子一般都会请戏班演唱秦腔。在初九和十五两天,家乡的小镇上还有盛大的社火活动,方圆诸村落都会组织社火队伍前来表演。争奇斗艳的社火队伍,熙熙攘攘的人群,水泄不通的街道,把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耍正月,过二月,干活计就在三四月。”在一些人中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表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过年”方式。由于年关恰好处在农闲时节,“年”又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间开始的重要象征符号,因此,辛劳了一年的传统的农村人,是要和着大自然休养生息的节拍,通过一系列具有特殊规定性的习俗活动来隆重地“过”它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
下一条: ·[王晓渔]“后春晚时代”的春节文化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