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贺学君]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10006
 

民俗原本就是人类本能的需求和创造,因此,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民俗,不同的人群又有不同的民俗;凡民俗,都有自己的生命,它必将随着创造它的人群的进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异。这是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民俗发生、发展、变异的条件,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其中以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最甚。

历史地看,这些因素的作用有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情形。所谓常态,就是整个社会处于大体平稳和谐的发展之中,这时,民俗的发展变异也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中进行,新内容的增加和旧内容的变异,都比较缓慢平和。所谓非常态,就是整个社会(主要是政治经济)处于剧烈的变动转型之中,这时,民俗的发展变异,失去自然自由的渐变态势,而处于一种不改不行的境况之中,有时甚至是被强行改变,紧迫而别无选择,许多民俗事象不得不面对扭曲、断裂和突变。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这样的情况: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一次是现在的改革开放。前者是政治大变动引起的,主要是破坏和断裂。后者是经济大变动引起的,有破坏有建设,情况比较复杂。目前这一过程还处在初始阶段,已经给民俗文化带来许多前所未见的变异,未来的变化,可能会更为复杂。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新现实,已经成为我国民俗学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需要考察一下这次经济变革是如何促成民俗变异的。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虽然生成很早,但基本上是在农业经济社会里发展成熟的,它的流传形态与这个特定的经济基础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前,尽管我们宣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仍处在落后的农业经济时代;那时,由于政治的强制,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或被遏制,或发生扭曲变形,但真正促使其变革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出现,所以一旦“强制”解除,传统民俗便故态复萌。这在新时期前期有明显的表现。为传统民俗提供有力的变革契机的是现在的改革开放。这次,我国社会才真正开始走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这种过渡,对于民俗文化的演化进程来说,本来就是一次非常态的历史遭遇。而由于以下原因,这一遭遇变得更加严峻:1,它不是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出发的常态转型,而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制工业经济的非常态转型;2,由于对强国富民和实现现代化的急切渴望,和对“发展是硬道理”的强烈认同,国家和政府对这一非常态经济转型又采取了坚决有力的干预措施。这就使得已然非常态的经济转型变得更具紧迫性、突进性。这种严峻的突进式的发展,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令中国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复合型经济,从国家专控的计划经济到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从封闭自足到对外开放,从自成一体到与世界接轨……整整跨越了人类发展几百年的历史空间。经济的大变动,从根基上搅动了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思想信仰等等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衍变;同时,还有现代文化(主要是外来文化)的有力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积极参与。所有这些,从不同的方向、层面将传统民俗文化逼到非改不可的境地,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民俗文化就其内在结构来说,包括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新时期以来它的巨变,也在这些层面广泛展开。首先是物质层面。变化之快,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其中,有些是人民经济发展生活提高之后的自愿选择,如许多农村成片地建起砖瓦楼房,使传统民居荡然无存;许多农村实现耕作机械化,让传统农具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农村衣着向城市看齐,令传统服饰沉入箱底,等等。也有一些是出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强行改变的,如许多城市为了旧城换新貌,决意(或曰迫不得已)拆除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历史文物;某些国家制定的重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强令某些地区的居民搬迁、文物转移,等等。这样的巨变几乎是在旬月之间完成的,令人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断裂感。

社会生活层面,变化最明显的是岁时节日、各类庙会及祭庆风俗。以春节、龙牌会、黄帝陵祭祖活动为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贺学君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民俗学应用研究漫议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学──当然的一级学科
   相关链接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
·[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梁家胜 董育红]论民间叙事中民间立场的审美表达和多维呈现· [朝戈金]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进一步做好非遗工作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
·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刘晓春 刘梦颖]民俗学如何重申“民众的立场”?
·[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蒋明智 黄震宇]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
·[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