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流动的传统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6915
 


  春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春节原名为元日,它作为岁首的时间位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确立,而将元日更名为春节却不到百年。今年北京人的春节非同寻常。春节的鞭炮在被禁止了十多年之后,重新回归民俗生活之中。丙戌年新春的子夜,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是飞扬的礼花与清脆爆竹。有人说:这是民俗的胜利;我更要说:它是理性社会的胜利。从公共管理部门对鞭炮的禁放到限放,我们看到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禁”改“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它却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理念变化的重要标志。毋庸置疑,由于北京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北京的鞭炮政策将对中国其他城市发生重要影响。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今年6月,中宣部与精神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联合发文,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中央与政府“以民为本”的重要举措,它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节日不是普通的假日,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春节作为民族第一大节,它的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如史书所说:“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传统的春节,作为岁时节日体系中的核心节日,节日是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虽然春节在民国初年一度遭遇禁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被“革命化”的字样损害,但在民众的强大心理需求之下,春节依然是时间生活的浓墨重彩。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的场面屡次上演,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拥挤、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痛苦并快乐着。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政府的责任是让亿万同胞在春节期间享受安宁与祥和,让亿万流动人口成为城乡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没有任何力量能比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重要,春节就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之一。

  春节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摆他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香甜而有意义。而且年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作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那气氛那滋味非酒馆饭店中所能比拟。过年家庭团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似乎不如此,人心里觉得空荡荡的,没有着落。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也过春节,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新型的外来的节日,随着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它洋气、新鲜、时尚,因此也就对不少城市青年发生着吸附作用,如圣诞节,在宗教信众与外企员工的引领下,加上商家的炒作,越来越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春节社会地位的下降。造成春节社会地位下降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对于春节意义、价值内涵理解的缺乏与春节民俗知识的失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在思索,有时不免精神迷茫。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作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一种精神渴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
下一条: ·[黄涛]春节的现代演化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